由于最近换了新工作,新公司的代码在结构和规范上都不是很好,于是希望后续通过重构来优化代码。
但是重构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才叫好的代码呢,如果单凭经验,容易陷入个人喜好主义,那和之前的代码有何区别呢?也许别人看你重构的代码也和你现在看别人代码一样呢,这样不就变成一个死循环了吗。
因此,在重构前,我觉得有必要阅读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去支撑我的行动。业界评价度颇高的一本叫《重构》的经典著作里面的观点,应该是大家达成共识最好途径。
下面摘录了部分阅读中感触比较深的段落。
《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
何时重构
最近跟同事经常的对话是:
我:小明,你知道那块代码是什么意思吗,代码有点混乱,我没法弄懂。
小明:那块代码很复杂的,现在已经能跑,你就别动它了。
下面是书上提到何时应该重构,看下面的场景,是不是和我目前的状况非常相似呢。
你的态度也许倾向于尽量少修改程序:不管怎么说,它还运行得很好。你心里牢牢记住那句古老的工程谚语:“如果它没坏,就不要动它。”这个程序业务还没坏掉,但它造成了伤害。它让你的生活比较难过,因为你发现很难完成客户所需的修改。这时候,重构技术就该粉墨登场了。
怎么跟经理讲重构
最近跟产品经理讨论,我们需要抽取时间进行代码重构,产品经理的观点是以完成工作为优先,重构工作其实没那么重要。但是我是不同意他的观点的,今天刚好读到了这一个话题,给我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论基础。
很多经理嘴巴上说自己“质量驱动”,其实更多是“进度驱动”。这种情况下我会给他们一个较有争议的建议:不要告诉经理!
软件开发者都是专业认识,我们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快速创造出高效软件。对于创造软件,重构可带来巨大帮助,如果需要添加新功能,而原本设计却又使我无法方便地修改,先重构再添加新功能会更快些。受进度驱动的经理要我尽可能快速完事,至于怎么完成,那就是我的事了。
关于技术债务
我以前理解的技术债务只是有不良的代码,需要抽时间进行偿还。书上说,债务是会产生利息的,确实是这样,不良的代码就像债务,会产生利息,时间越长,利息越高,最后将会无法偿还,直到破产。
“技术债务”:把未完成的重构形容为“债务”,很多公司都需要借债来使自己更有效的运转,但是借债就得付利息,过于复杂的代码所造成的维护和扩展的额外成本就是利息。你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利息,但如果利息太高你就会被压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