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性质构成论(01)
--审美判断本质新论
李琨(元尚)
说明:这是35年前的一部美感性质构成论草稿,也是当初写的最长的一部,且是第一次尝试写这么长。长只是篇幅形式上的,400字稿纸,记得足足写了几百张。从现在幸存的这一部分内容看,还是比较粗线条的。本来早已经把它忘了。只记得写过这么一个东西,后来几经变动,一直再也没有见过这个草稿。以为处理废报纸杂志时早就处理掉了。好在它零落在一个角落里,装在一个牛皮纸袋里。就这样不久前清理东西发现了它,只剩了200页,其余的部分可能真的处理掉了。分享出来的是残存的草稿与其写作提纲。草稿与提纲之间大致对应。署名为35年前用名,括号中署今名。欢迎批评。
美感性质构成论
导言
第一章 回顾与发现
第一节 美感性质探索(1)
第二节 美感性质探索(2)
第三节 美感性质探索(3)
第四节 新大陆的发现
第二章 美感性质构成论的研究基础
第一节 皮亚杰的启示
第二节 “测不准关系”的启示
第三章美感现实与美感研究
第一节 思辨的程式
第二节 作为现实过程存在的美感
第三节 作为研究体系中的美感
第四章 美感性质构成的前提
第一节 不同文化价值观的投影
第二节 自在的现实与评价的陈述
第三节 拒斥“绝对二分法”
第五章 美感性质构成的描述
第一节 现实美感性质的文化模塑
第二节 观测--描述的基础
第三节 描述的困境
第六章 异质互含--美感的性质
第一节 现实美感性质的多重性与兼容性
第二节 审美的性质在于消解(今注:消解美感理论,即审美乃是去美感理论的。对……感起来。)
第三节 美感性质之谜的底
结语
导言
美感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晚近的事,它的不过上百年而已。但美学中的许多问题的论争却由来已久从未中断过。
十八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家、美学家开始对美感问题发生了极大地兴趣。对美感的起源,性质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形成了众多的学说。纵观这些学说中关于美感性质的论争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始终围绕着美感性质是功利的,或非功利的问题展开争论的。这样实际上就形成了关于美感性质的两大学派。
功利说与非功利说渊源很深,它们都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罗马哲学思想之中,他们从各自不同角度归纳了能论证自身观点的实例通过推理而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对自己的一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当代西方美学更是利用了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新的研究方法,使功利说与非功利说处于十分尖锐的对立之中。目前这一论争仍在日益分化。
关于美感性质的论战,从宽泛的角度上说,已经历时二千余年,即使是从美学独立开始算起,这一论战也有上百年历史了。但是问题仍未解决。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站在一旁看着这一论战在继续上演百年千年,不!我们现在不能不对论战双方的论题、论证方法,甚至于材料处理等问题做一全面的检查,对论战的双方进行一次综合研究。
十八世纪的科学发展,奠定了近代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分类学的产生促进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研究的深入。把事物分解为各门部分,即要素,然后进行分类研究,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这在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上是十分必要的。但它把事物分割开来,研究即成的事物,使这一方法走上了机械论的道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做运动的东西,而是看做静止的东西;不是看做活的东西,而是看做死的东西。”(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8-19页)
现代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方法论工具,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从方法论的角度为我们解决美感问题中功利与非功利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依据。因为它研究的是诸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而这些要素之间又是互相制约的,而美感中功利与非功利的关系也具有这种性质,所以测不准原理为我们解决美感性质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十分有效的方法途径。
千百年来功利与非功利说在论战中,都认为自己把美感性质的问题解决了。他们真的解决了吗?把他们各自的学说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拿到测不准原理面前便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