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3天里抽空看完张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这本书,感触很深。尤其在张洁描述母亲住院治疗,选择手术时的情形让我想起了5年前爸爸受伤后选择手术方案的真实感受。也只有经历过亲人生病面临重大手术的时候,你才能有这种真真切切的感受。张洁描述母亲手术的时候,也是非常纠结,她当时听身边朋友的经验和直接来自专业人士的建议,但我所经历的也是一样,让自己感到恐慌、焦虑、纠结,无论选择那种方案对我都是一种考验。但无论选择是什么,都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定,因为时间不等人,大夫在争取最佳治疗时间,亲人在争取生命!
2011年,当时在北京,接到母亲的电话后就着急赶回老家庆阳,爸爸摔伤住院,两次摔伤造成脑出血,昏迷不醒。根据CT结果显示,爸爸出血量不大,但人昏迷不醒,大夫让签字做手术,有两种方案供我们选择:一种是开颅手术,把出血造成的脑积水及时排出,病人能及时清醒过来,但不排除在手术的过程中造成其他脑血管破裂和脑损伤;另一种微创手术,在脑部开个洞,用引流的方式把脑积水引流出来,这个手术创伤小,但如果病人清醒以后,恢复快。这两种手术家属的确认单上写的都非常可怕,无非就是病人家属同意手术方式,手术后的一切后果包括死亡都由病人家庭自行承担,与医院及医生无关。我当时看到这个东西自己一下子就懵了,感觉整个人的智商都变成零了,大脑一片空白,就跟虚脱了一样,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因为我身边连一个可以商量的人都没有?母亲岁数大了,不能让她操这心,两个哥哥还在赶回来的路上,怎么办?我要在一天之内做出决定!
当时也找主治大夫做了详细的了解,但大夫说的跟手术确认单上基本一致,两种方案各有利弊,让我自己选择,而且这两种方案最坏的结果都有病人死亡的风险。时间也紧,怎么办?我通过手机上网查了好多关于脑出血的案例和治疗方案。无意中在一篇博客文章里看到这么一段描述:有这样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病人和主治大夫的亲属面临同样的情况必须通过手术治疗,也同样有两种选择?作为主刀的大夫他是怎么选择的?一种选择是通过微创手术保守治疗,病人手术以后生活质量不高,但能活到正常人的生命到最终寿终正寝,每天不是打针就是吃药;另一种是直接动手术,通过手术以后,病人的病患组织切除,治疗出院后生活质量跟生病前是一样的,但病人的寿命也只有正常的一半了。如果那个病人是你的亲人,你会选择那个方案?文章的结尾是一项调查数据,作为医生和专业人士的群体选择后者,而且占80%的比例。因为作为大夫每天都会接触这方面的病人,他们选择手术后的生活质量,而不选择手术以后每天都用药,基本以后的生活都跟药和医院扯上关系。
当时我爸爸的手术我选择的是微创手术,因为我考虑爸爸的岁数不大,我想通过微创手术他后期能快速的恢复,对脑的损伤少一点。其实这两个选择都没有对错,但我们亲人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我们又不是专业人士,那里知道这两种选择最终会造成什么不良的后果?我们朋友身边也有很多例子,病人开颅以后,后遗症就是偏瘫,手术以后就只能依靠拐杖了,或者终其后半生,生活不能自理。我不是专业人士也不是医生,我只是通过我爸爸生病选择手术方案的经历,告诉大家,在这种情形下,我自己的感受和疑惑。
所以书中张洁在事后关于母亲生病选择治疗方案和手术的反省,不知道你们在面临这种情形时,怎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