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文,听好的故事可以有醍醐灌顶的好处。好的创意,好的故事,好的新闻,好的想法,好的作品往往是产品+加工的过程,即感受→追寻→表达,这样才有好的故事脉络,好的筋骨,才有更好的传承和传播,但是现如今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就立刻不假思索的表达,这样表达的大多只是自己的情绪,或者是缺乏故事性,缺乏技巧,缺乏逻辑的表达,不是一个好的故事,更不会表达出好的道理,这是白岩松作为一个资深的新闻人经过求索的过程后表达的。
大多数事情不会只有一个结果,数学题不只有一个解法,问题不只有一个回答,到达目标的道路不只有一条,所以当大部分人着眼于普遍的符合大众化的,符合伦理道德逻辑的一般性回答时,最好是再等等,再找找,再从不同的角度看看,找出不一样的答案,或许也是种不错的创新,不错的逻辑思维方式。像一个好的记者,问问题的时候,对方一般都会先给出了一个符合基调的,不痛不痒的,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影响的,也就是没有太多价值的信息,然后经过短暂的沉默,主持人跟被采访人稍靠后坐,这时候被采访者会娓娓道来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些才是最有价值的,代表了自己的观点,有其特殊性,趣味性,有趣是比较难得的。
创造,创作。世界依赖创作,创造,创新。一个人博闻强记,饱读诗书,就像海绵吸饱了水,这时候还没有什么作用,发挥不了价值,价值需要表达,需要创作,需要把学到的东西经过自己整合后传播出去,需要通过自己或者外力作用把海绵的水挤出去,以滋润花草,或者洗碗刷筷,物尽其用。不能自己升华了,高雅了,却忘了其他人,要互帮互助,无私,故能成其私。需要创作,不然匆匆百年后,没有什么证据证明自己曾经来这世界走过一遭,也挺遗憾,这方面蔡康永先生做的很好,也理解的到位。
现在大部分人的时间都被各种资讯娱乐占据,我也是,所以基本没有什么无聊的,发呆的时间了,仔细感受了下,确实这样,就像等人的时候,等车的时候,甚至在地铁上的时候,都会时不时的打开手机,头脑无时无刻都被充斥着,哪来的时间去思考,去创作,去感悟,所以哪来的智慧呢,要知道知识不等于智慧,古人没有那么多的知识,但是有我们达不到的智慧。常常觉得,地铁上那些放下手机,去思考,去观察周围的人的那些人是幸福的,感受肯定会多一些。
《道德经》,短短的八十一章,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很多大家坦言,终其一生有了些见解,但是不能说参透,可谓博大精深。曾一度被当成是消极的思想,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并不是说不在乎,很容易,而是小的海鲜不需要开膛破肚,不需要横加干涉,不需要翻来覆去,不折腾,而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白曾反复强调,这是方法论,不是辩证法。所以不消极。
伟大的事物,像大海,大地,姿势往往都是低的,越低调,越谦卑,越包容,所以收获的越多。
跟军事司马懿学做人,善忍,善藏,沉稳,有趣,大智慧,与人交往高度注意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