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家长和老师都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一所好的大学。然后,就能脱离那种天天被管束的生活,获得所谓的“自由”。我们也曾幻想过上了大学就能过上迎娶白富美,登上事业巅峰的生活。
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
上了大学才发现,虽然我们有了很多自由的时间,但并没有支配这些自由时间的能力。这就好像我们拥有了很多钱,却不知道怎样合理花费一样。
因此,很多人就不再有所顾忌,滥用这些时间,或是通宵打游戏、看韩剧,或是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或是天天睡到中午才醒,好像要把高中缺的觉全部补起来一样。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按照高中的日程,将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
但不管是哪种,在毕业的时候或多或少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或许,很多工作了一两年的人同样会遇到这两个问题。另外,他们还面临着其他困惑,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可能干的也不怎么样),如果找到喜欢的工作,就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到最好。
但真正问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又吞吞吐吐,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不管是快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刚入职场的小白,对于职业都会存在着某些误解,而这些误解也让他们陷入到焦虑之中。而如何解决这些困惑和问题呢?
日本职业研究专家在《12个工作的基本》这一本书中做了详细的解释。
这本书并没有直接讲述应对工作中具体问题的方法,而是从工作的本质出发,向读者传授了一套适用于解决工作中所有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套治本的方法论。当然,其中也会穿插一些“治标”的方法。
在说具体方法论之前,先要破解人们对于职业和能力的一些误区,这也解决了大家的一些顾虑。
破:关于职业的3个误解
1.职业生涯就是始终向着目标笔直前进?
“一开始请以漂流的方式行动,过段时间再切换成登山型。”
这是作者在给即将就业的大学生演讲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先以漂流的方式行动,然后换成登山型,这也意味着我们在刚开始就业的时候,并不需要一下子找到自己想做并且能做好的事情。
这一阶段,我们的重点在于不断摸索,提高自己的一些通用能力,比如:制定与实现目标的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等等。
而对于求职初期,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也不需要感到焦虑。
我们没有尝试过某种工作,是很难有做某个工作的动力。而有的时候,你觉得你喜欢某一个工作,也可能是你并不了解这份工作,或者只看到了这份工作中光鲜艳丽的一面。
这就好像我们高考填报志愿一样,很多专业并不了解,只能凭借主管臆断,选择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专业,然而等到真正学习了这个专业的课程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相信很多人都被“坑”过。
面对这种情况,作者认为我们可以选定一种工作,尝试去当临时工,或者向正在从事这种工作的人打听情况,或者付诸实践。我们可以利用寒假和暑假进行社会实践,提前尝试不同的工作,考察自己是否喜欢,对这份职业有一个大概的评判。
2.只要是大学生或研究生院毕业,就能在就业或跳槽时占据优势?
很多年前,大学生或研究生很“值钱”,可以在就业或跳槽中占据优势。这也很正常,毕竟当时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人数很少,这就是所谓的物以稀为贵。然而,现在大学生的人数激增。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就达到了749万人。在市场竞争下,这就不是什么优势了。
很多人考研究生不过是为了躲避就业的压力,或者是随大流。在这过程中,并未掌握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毕业后,再找工作也没想象中那么容易了。
3.只要持有资格证书,就能找到工作?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会在学校考各种各样的证书,尤其是那些不限制专业的证书,比如:教师资格证书、会计资格证书、人力资源证。
这些证考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未必是想从事这项工作,而可能认为多一项证书多一个保证,觉得有了这些证书就能够上岗了。但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很多时候,证书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就业。
一方面,所有现行的资格认证体系都不具备完善的更新制度。另一方面,经验比资格证书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工作能力。
我有很多同学都考了会计证,然而他们本身并非是会计专业的学生,虽然通过了资格考试,但考试都是“刷”一个月题库通过的,大部分知识都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理解的很少。这些知识考完就忘记了,并没有掌握。而且,会计专业的很多其他知识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所以,如果只是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不代表能够找到工作。
当我们明白“职业生涯并非是直线前进”,“大学生和研究生在就业中并不能够占太多优势”,以及“持有资格证书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这三个事实后,再去了解工作需要的12种基本能力,就可以找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
具体来说,这12种能力包括乐观力、持续学习力、目标发现力、专业构筑力、亲和力、反应力、语境理解能力、人脉开拓力、委任力、商谈力、传授力、协调力。
未完待续,下篇:立:3个自我管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