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书中所得15 2022-10-09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书中所得15

两天前看朋友圈里有好友纪念陈寅恪先生逝世53周年,遂想起此书《柳如是别传》。

封面

当初借来看,是因为陈寅恪先生的名气,也是看到这书名,很像通俗小说,或人物传记,一定好看。印象如下:

1.看似人物传记,其实是对柳如是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即明末清初,或南明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考证,是研究历史的书。当然,柳如是这个人物的故事是贯穿其中的。

2.陈寅恪先生在这本书里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研究历史,诗词考证法,这是没听说过的。书中大量诗词歌赋,有点像《红楼梦》。方法论的事情,从来都是见仁见智,但至少是多多益善。干活的时候,谁都希望工具齐全。

3.太难看了。这里的难看是难看懂的意思。我第一次发现文史之书不是认字就能看懂,社会科学也不是都能无师自通的。看过之后,只能说一知半解,略触皮毛。

一、著作简介

这是出版社为此书写的简介:

诗人评传。今人陈寅恪撰。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陈寅恪文集》之七。全三册,八十馀万字。分缘起、清河东君最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附带问题、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附河东君嘉定之游)、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五章。此长篇专著为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晚年的一部力作,对明清之际传奇式的女诗人柳如是的身世、事迹和作品都有精辟的考论,资料丰富,考辨精详,力辟种种讹传之谬。同时还涉及同她有交往的几位诗人,其中最主要的是幾社爱国诗人陈子龙和东林党领袖人物钱谦益。

有关《柳如是别传》(《钱柳因缘诗释证》)的来信

作者考证柳如是用过的许多名号,有:杨爱、云娟、美人、影怜、杨朝、朝云、柳是、柳隐、柳因、柳如是、蘼芜、河东君等。作者指出:“河东君本末,则不仅散在明清间人著述,以列入乾隆朝违碍书目中之故,多已亡佚不可得见,即诸家诗文笔记之有关河东君,而不在禁毁书籍之内者,亦大抵简略错误,剿袭雷同。纵使出于同时作者,亦多有意讳饰诋诬,更加以后代人无知之虚妄揣测。故世所传河东君之事迹,多非真实,殊有待发之覆。今撰此书,专考河东君之本末,而取牧斋事迹之有关者附之。”又叙其受李存我、陈子龙、钱谦益影响,及参加幾社的活动等,理出了她思想成长的轨迹;尤其考述她支持钱谦益暗中谋划反清复明的组织活动之事迹,从而对饱受贬毁的钱谦益提供了重新评价的依据。

二、柳如是的故事

1.嫁入周家

柳如是生来手里握着的就是一副烂牌,她一辈子要思考的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将这幅烂牌打的风生水起,炫目而灿烂”。

幼年时,柳如是被明码标价卖到吴江为婢,10岁被江南名妓徐佛看中,收在归家院。

简单说,归家院是一所著名的风月场所,同时也是一所以培养艺妓上岗职能的私家培训院校,主攻琴棋书画,诗词歌赋。

而柳如是就是这所学校的风云人物,颜值开挂,品学兼优。

14岁那年,她遇到一个贵人,名叫张岱,彼时已经名扬海内的风流才子。

他曾送给柳如是两句诗:

太湖明珠豪光射万有,

南国红豆美艳醉千人。

自此,柳如是以“红豆美人”的名号正式出道,从此艳名广传。

而随之而来,不只是文人雅士的风流,更有登徒浪子的强行霸占。

14岁的柳如是,豆蔻年华,却被吴江故相、年逾花甲的周道登,强行娶为妾室。

在周家,她哭过长夜,也委屈愤怒,但她仍是感到无力。她只能在心里默默念那句徐佛跟她说的话: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所幸,在周家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寡淡。

周道登给柳如是请了琴师让她练习唱曲,教她诗书作画,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把她培养成风华绝代的才女。

柳如是也是争气的,不仅悟性极高,更是勤奋用心,在周家,诗文翰墨渐渐大有长进。

诚然,柳如是是不幸的,妙龄之姿嫁给花甲老汉;可她也是幸运的,她从没有放弃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都知道成为更好的自己最大的意义是:拥有选择如何生活的权利。

2.回到归家院

仅一年,周道登死了,周家自然容不下柳如是,所以柳如是被迫回到归家院。

回到归家院的柳如是,把所有的功夫都用来干一件事:学习。

柳如是心里憋了一口气,学习就更加刻苦,她作诗到深夜,研画到精深,甚至学了不少徐佛的看家本领……

只为,绽放那一天,光芒万丈,吐气扬眉。

那一天,终是来了。那一天,是柳如是的生日。

在生日宴会上,柳如是跳了一支舞,本以为只是一段宴会助兴的片段,却没想到引起“轩然大波”。

其中一位秀才挥笔写下:

柳荫深处十间楼,玉管金樽春复秋。

只有可人杨爱爱,家家团扇与风流。

秀才的诗又让柳如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遍江南,柳如是彻底火了。

一时间,女子团扇,丝绢以绣柳如是名为时尚,男子包括文人雅士,巨贾豪客不惜重金一睹柳如是芳容。

不到半年,柳如是的出场费已经翻了几翻。

她红了,红得发紫,她站在了万人焦点之上,她该满足?不,这还不够。

她决定走出归家院,去游历世间,看世界,长见识,与牛逼的人交朋友,跟优秀的人谈爱情,遇见更好的自己。

听了这个决定,徐佛二话不说话了花费五百金赞助一辆房车,哦不,是“房船”,还配了丫鬟和保姆。

自此,柳如是开始了她的游历生活。

3.“云间三子” 

柳如是乘着“房船”,一路游览风光,一路停泊靠岸,在喜欢的风景处停下,遇见聊得来的就深交。

从拜访恩师陈眉公开始,她的世界大了起来,她的生活就有了理想中的模样。

这一路走来,她认识了载书万卷、游遍天下的草衣道人王修微;

认识了名冠钱塘的才女林天素;

认识了此生至交,对她至侠至义的忘年友汪然名;

还有与她日后都有一段情的“云间三子”——陈子龙,李雯,宋辕文;

后来与云间三子的渊源,她又认识“几社”组织里许多的当世青年才子;

当然,她更是认识了当世文坛泰斗,那个让她无上荣光又无上耻辱的男人,钱谦益。

柳如是与这些文人雅士相交,其诗情品性被慢慢滋养,格局眼界浩然拓宽,这也体现在她对爱情的追求上。

柳如是挑男朋友的眼光高得很,不仅要长得帅,还要有才华。

她与“云间三子”都有过一段情,简直是一段比一段高级,因为她不允许现任比前任差,因为她知道自己配得上更好的,因为她有选择权了,就是这么有底气。

第一段与李雯,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这段属于李雯的单方面狂爱。

第二段与宋征舆,是个高富帅,狂爱柳如是到了海誓山盟的地步。

柳如是慎重考虑后有嫁给他的打算。

谁知道这是个妈宝男,他妈一反对他就怂了,渣男鉴定完毕。

第三段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恋,陈子龙。

这个就厉害了,“云间三子”之首,是整个江南词坛的执牛耳者。

特别有才,经济、农业、水利甚至科技都精心研究,著书立说。

后来国家动乱清兵扰国,陈子龙一介文人竟也有一身铮骨,他投笔从戎,离柳如是而去。

面对爱情突然夭折,柳如是没有怨天尤人,她尊重陈子龙的理想。

所以当她嫁给钱谦益之后,她也会骄傲的说,她依然爱陈子龙。

当她知道陈子龙为了国家大义怒跳清河,无比哀痛也无比自豪。

这相比“水太凉君”,陈子龙胜出一筹。

4.嫁与钱谦益

说起“水太凉君”,大家都知道,就是钱谦益。

话说,钱谦益也是大明响当当的人物,文坛泰斗。柳如是曾玩笑说:“吾非才学如钱学士虞山者不嫁”,也就是才学不如钱谦益的人我不嫁。

可见,柳如是对钱谦益也是素有敬仰之情。

谁知道一语成箴,柳如是自此与钱谦益结下姻缘。

钱谦益不是个按常理出牌的人,甚至愿意以“匹嫡之礼”也就是娶大老婆的礼仪,迎娶了青楼女子柳如是。

成婚那一天,是柳如是无上荣光的一天,她掀掉盖头,走在阳光下,无比骄傲。

钱谦益也是无比真爱柳如是的。

为她花费不菲建一座小楼,取名“我闻室”,如是我闻,这恩爱秀的,不服不行。

他们在我闻室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唱和诗词,画画唱曲……

直到大军压境……

兵荒马乱,是考验人性的。

动乱时,文人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喊,柳如是底气十足地呐喊:匹妇亦有责。钱谦益也是一副立志报国的决心。

柳如是写下“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这样不输男儿气概的诗句,钱谦益高兴地夸赞她不让须眉。

她甚至希望能像效仿偶像梁红玉,希望钱谦益像韩世忠一样,成全她的梁红玉梦,奔赴沙场,保家卫国。

只是,谁也料想不到,人性,可以在刹那间转变。

钱谦益叛变投降了。当初那个不按常理出牌,敢于和世俗叫板的男人,不见了。

钱谦益不仅投了降,也没有听从柳如是的建议,自尽保全名节,甚至还去大清朝做官,柳如是内心崩溃了。

后来,绛云楼水潭,有人演义,两人行走中,钱谦益说道,想死!想死!想死!柳如是极尽鄙视之口吻,清军来时,你都未死,现在死?

当年的虞山派掌门人钱谦益,以59岁之龄,娶得23岁之龄的柳如是。钱谦益以“妻”待柳,惹来众人非议。钱谦益死后,家属来闹,柳如是不堪委屈,一尺白绫结束了自己46岁的生命。

她的名字,一说来自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说来自《金刚经》“如是我闻”。

她的墓,今天依然在常熟虞山山麓,烟花一样的女子,终于散落尘间。

身为女子,也有家国大义,不仕掠国者,是最后的底线,柳如是守住了,而钱谦益全线溃败。

这一夫一妻,自此留在史册中,钱谦益为人诟病,柳如是亘古传奇。

5.结语

想想柳如是当初手里的那副烂牌,是不是被自己打出了王炸的气势?

这个女人有野心又拎得清,所以,她目标清晰,胆气丛生,不纠缠不如意的生活,只选择更好的人生。

这样的人,她是配得上世间最好的一切的,更是因为这是她负重前行后必然的风华绝代。(豆瓣马晓刀等,略有改舍)

三、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青年陈寅恪

陈寅恪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与 夫人唐筼在中山大学
全家福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许多人不解,陈寅恪在衰暮残年,目盲足膑,历10年之功,以80余万言,为一个风尘女子立传,此出何意?

晚年陈寅恪

陈寅恪之所以为柳如是著传,是因为女性在礼教社会的身份地位低微,但她却有着过人的见识和才华。一来说明社会结构不合理,二来,一个女性可以从礼教中穿越,表现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也表达对中国文化的乐观。中国文化中有自由的价值,只是人们并不曾去认识。

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平等的个人的崛起,《柳如是别传》既是一部传记,同时又是一部论述中国社会以个人权利为本位的独立自由意识怎样冲破礼教的束缚而萌生,而又怎样在礼教的压迫下被扼杀的历史,展示了在历史结构的束缚中,具有超越性思想的个人,而他们正是历史结构限制中的希望所在。

陈寅恪的史学路径很独特,他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传统史学,实证主义史学三大流派之外,开拓了一个新的史学范型——一种自由的史学,独立的史学。

陈寅恪曾题记:“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大师遗言,永志后人。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附录1.陈寅恪的名字该怎么读?

陈寅恪先生乃客家人,按照客家方言应读作chén yín què,“恪”在义宁话(修水话)读(que)第四声。陈寅恪先生的小名叫“恪儿”,修水方言中“恪”与“却”,“雀”同音,翻译成普通话里的音就念què。

陈寅恪自己曾表示应按照普通话发音,念作kè,其致电牛津大学时的署名TschenYinKoh,可以证明。但是陈寅恪先生的家人、亲戚、学生、助手和文史学界人士,为了纪念陈寅恪先生,都把kè故意念成què。

恪,读作kè。汉字基本字义是恭敬,谨慎:如:恪遵,恪守,恪慎,恪尽职守。

què音仅见陈寅恪之名。

附录2.电影《柳如是》

《柳如是》是由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常熟市政府联合出品,吴琦执导,万茜秦汉冯绍峰主演的传记电影。其中万茜饰演柳如是,秦汉饰演钱谦益,冯绍峰饰演陈子龙。

电影海报

该影片讲述了在明末清初家国离乱的背景下,一代才女柳如是与江南文宗钱谦益之间白发红颜的爱情故事、风雨家国的乱世遭遇。此传记片与本书关系不大。

影片于2012年3月8日在中国上映。

看过此片,还算行吧。古戏难拍。

附录3.秦淮八艳

秦淮八艳指的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艺名伎,八位均为歌妓才女,十里秦淮是南京繁华所在,一水相隔河两岸,分别是南方地区会试的总考场江南贡院(即今中国科举博物馆),另一畔则是南部教坊名伎聚集之地著名的有旧院珠市

最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秦淮八艳。

其中人们熟知的几对才子佳人有:

董小宛与冒辟疆。有人猜测冒是《红楼梦》的真实作者。

李香君与侯方域。《桃花扇》的男女主角。

陈圆圆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者乃陈圆圆。

柳如是与钱谦益。即本书所述人物。

附录4.陈寅恪为何辞谢历史二所所长刘进宝

1995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公布了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将1953年中央决定请陈寅恪担任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汪篯赴命南下、汪篯出言不慎引起陈寅恪反感并拒绝北上担任所长之事公之于众。书中讲述陈寅恪提出担任所长的条件,将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名言演绎得非常充分。《陈寅恪的最后20年》在当年引发阅读热潮,也使陈寅恪进入了公众视野,在当代阅读史上的地位无可置疑。但时间过去近三十年,关于晚年陈寅恪,有很多新材料公布,《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书中的若干论述,有可能、也有必要作出细化、深化,甚或重述、修正——陈寅恪辞谢历史二所所长一事,就是其中一个显例。

1.邀请始末 

1953年,中央决定设立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责成中央宣传部提出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1953年7月26日,中宣部提出委员会的名单上报,共11人,“陈伯达、郭沫若、范文澜、吴玉章、胡绳、杜国庠(现在广州)、吕振羽(现在沈阳)、翦伯赞、侯外庐(现在西安)、刘大年、尹达(人民大学)”。经毛泽东审议,8月5日,中央批准了这个名单。“毛泽东的批语,指定陈伯达担任委员会主任。在‘吕振羽(现在沈阳)’项下,改‘沈阳’为‘长春’,显然他看得比较仔细,对人员情况了解准确。吕振羽这时担任东北人民大学校长,校址在长春,不在沈阳。”(刘大年《〈历史研究〉的创刊与“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第5-6页)

  历史研究委员会的工作,就从增设历史研究所、办刊物等做起。蔡美彪先生说:原来中国科学院只有一个历史研究所,就是近代史研究所,由范文澜担任所长。后来决定扩大,成立三个研究所,即历史第一所研究先秦历史,由郭沫若院长兼任所长;近代史所改为第三所;第二所研究秦汉以后明清以前的历史,中央议定请陈寅恪当所长。请陈寅恪的事“交给范文澜办,他是中央历史工作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也是科学院党组的成员。筹备一所、二所都由郭沫若和范文澜经办”。当时郭和范不能自己去请陈寅恪,“就想到了北京大学的副教授汪篯,因为他是陈寅恪的研究生,解放后刚刚入党,他是党员、又是陈先生的学生,由他去讲党的政策比较方便”(王维江采访整理《“不是治学方法问题”——蔡美彪访谈》,《史林》2013年增刊(总第143期)。下引此文简称“蔡美彪访谈”)。

  说到汪篯,就不能不讲讲他与陈寅恪的关系。汪篯与王永兴是同班同学。他们既是陈寅恪先生指导的研究生,又曾任陈先生的助手。1939年秋,在昆明的北大恢复了文科研究所,主要是进行学术研究并指导研究生,由傅斯年和郑天挺主持工作,陈寅恪被聘为文科研究所导师。

  陈寅恪先生原计划“1939年夏去香港候船赴英讲学。因正值欧战爆发,未能成行,乃于是年10月20日回到昆明。是时研究所汪篯、王永兴两先生已投入其门下,在陈老指导下进行隋唐史之研究”,“陈老是汪篯及王永兴两人的主任导师,郑(天挺)先生亦以导师名义协助指导”(郑克晟《陈寅恪与郑天挺》,载胡守为主编《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第746页、第747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下引此文简称《陈寅恪与郑天挺》)。陈寅恪于1940年6月17日离开昆明,到香港后又未能赴英国,就在香港大学任教。

  1946年暑假后,西南联大解散,原北大、清华、南开复原,陈寅恪又回到清华大学任教。此时,由于陈先生眼疾严重,需要助手,就于10月30日给北大史学系主任郑天挺写信,提出“暂请北京大学研究助教王永兴君”来“助理教学工作”。王永兴由此而回清华任教。当时陈寅恪的另一学生汪篯在吉林长白师院任教,他由于不适应东北严寒,曾多次给郑天挺写信,希望仍回北大教书。“现在,郑先生为感谢陈老对北大文科研究所的情谊,又为照顾先生的身体,遂想方设法将汪先生于1947年调回北京大学,担任史学系教师,而做清华大学陈先生的研究助手,薪金待遇全部由北大支给。”(《陈寅恪与郑天挺》,第748页)

  正是因为汪篯与陈寅恪有这样密切的师生情谊,郭沫若就给陈寅恪写了一封信,“汪篯拿着信,就去广州找陈寅恪了”(“蔡美彪访谈”,第120页)。还有一说,即汪篯“是自告奋勇主动要去的,自以为有把握把先生请来北京,结果是苦笑着说没想到碰了壁”(胡戟《试述陈寅恪先生对士族等问题的开拓性研究——附言:被“逐出师门”后的汪篯先生》,胡守为主编《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第38—39页)。汪篯当时是一位37岁的充满理想的青年教师,那时刚入党,“汪篯见到陈寅恪,第一天谈得还比较好,后来陈寅恪就问他:‘你们请我当所长,对我的著作有什么看法?’”汪篯就对陈先生著作评论起来,他“跟陈寅恪讲,我们主张历史研究要为政治服务,要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您研究唐代关陇集团,应该做阶级分析等等”。“这下把陈先生讲火了,说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我当所长?!”(“蔡美彪访谈”,第120—121页)

  陈寅恪先生与汪篯第一次谈话后就不再见他,后来陈师母给他说:“您不见他不行,他是中央派来的,总得给个回话。”“这么一劝,陈先生才在汪篯临走前做了一次谈话。”这一次谈话的时间是12月1日,陈先生比较心平气和,虽然还有气,但冷静一点了,不那么火了。据《陈寅恪的最后20年》所引汪篯的记录,“他主要讲了两层意思:‘我不反对现政权,我拥护现政权,我在德国学过马克思主义,我也知道马克思主义,我一向主张研究不要介入政治,如果叫我当所长,一个研究所,不能只讲马克思主义,不能马克思主义一家独尊,应该有开放的自由。’”“后来一传,这话就传成了‘第一不准讲政治,第二不准讲马克思’,这就有出入了。”(“蔡美彪访谈”,第121页)就是在这次谈话中,陈寅恪口述了一篇文字,这就是大家现在熟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109—111页)

  12月1日陈寅恪与汪篯的谈话内容及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12月3日北京方面还不知道,所以当天的科学院常务会议还专门讨论了“历史所人选,上古史所郭院长兼,尹达为副;中古史所陈寅恪为所长,向达和侯外庐为副;刘大年为近代史所副所长”(《竺可桢日记III(1950—1956)》第399页,科学出版社1989年。下引此书简称《竺可桢日记》)。

  当汪篯离开广州后,陈寅恪就立即将自己的不满告知了北京的朋友。12月6日向达致郑天挺的信说(《陈寅恪与郑天挺》,第750页):

  毅生先生左右:

  上月科学院派汪篯去广州,邀请寅恪先生北上。不料汪君抵粤后语言不慎,以致寅恪先生大怒,血压增高。最近致书锡予(汤用彤)、心恒(邵循正)、(周)一良先生及弟,痛斥汪君,大发牢骚,其致弟及一良函末,并属将情形特告先生(指郑),而陈师母另函又谓不必将函转陈。锡予先生亦同此意,谓如此可以不致广为宣扬,云云。其实陈先生致汤、邵、周及弟共二函,俱已原件交科学院矣。用陈梗概,尚祈察鉴,幸甚! 幸甚!  敬颂

  道安!

  弟向达谨上  十二月六日

  汪篯是12月1日与陈寅恪先生最后长谈的,仅仅过了5天,北京的朋友们就收到了陈先生和陈师母的信,向达还将此信息写信告诉了在天津的郑天挺先生,说明当时信函的递达还是很畅通和迅速的。

  从向达先生的信可知,“汪君抵粤后语言不慎”,确是陈寅恪拒绝北上出任所长的原因之一。

  据蔡美彪先生回忆:“陈寅恪晚年有两个知心朋友,一是吴宓,一是向达。向先生在一次会议吃饭的时候对我说:‘汪篯把事情办砸了。我接到陈先生的信,说是年逾花甲,乃遭逄蒙之射。’年过六十,被学生射了一箭。陈寅恪用这个比喻,说明他确实很不满,汪篯对他的自尊心伤害得太厉害了。”(“蔡美彪访谈”,第121页)

2.婉拒赴任

  可以说,陈寅恪先生未能北上担任历史二所所长,原因很多,并不完全是不与新政权合作。因为随后陈寅恪答应担任《历史研究》编委。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前所长林甘泉先生记述:《历史研究》创刊时“编委会由17位史学家组成,其中既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如陈垣、陈寅恪、汤用彤等,也有几位在当时史学界已经很有影响力的中年学者;既有共产党员,也有非党员。创刊号印出的编委名单,陈寅恪列名其中,是不是得到陈寅恪的同意,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林先生指出,陈寅恪1954年1月23日致郭沫若的一封信中写有“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六日手示敬悉。尊意殷拳,自当勉副”字句,判断这是陈寅恪对郭沫若邀请他担任《历史研究》编委的答复。郭沫若1954年1月 16日致陈寅恪的信,是在陈寅恪拒绝担任历史二所所长之后发出的。这时《历史研究》编委会的名单中央已经批准,其中就有陈寅恪。这个名单要在1954年2月份出版的《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刊载,所以郭沫若赶在创刊号出版之前给陈寅恪写信,告知他被邀请为编委的消息。陈寅恪随即在1月23日复信表示“自当勉副”,“表示同意担任编委,语气是相当诚挚的”。(林甘泉《在〈历史研究〉创刊初期的日子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求真务实六十载:历史研究所同仁述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下引此文简称《在〈历史研究〉创刊初期的日子里》)

  林甘泉先生强调:郭沫若与陈寅恪1954年1月份来往的两封信,“是在汪篯已经回到北京并带回陈寅恪拒绝担任历史二所所长的答复之后,这一点很重要”。陈寅恪在给科学院的《答复》中说:“我提出的条件,科学院接受也不好,不接受也不好。两难。我在广州很安静,做我的研究工作,无此两难。去北京则有此两难。动也有困难。我自己身体不好,患高血压。”林甘泉认为,“这是陈寅恪认真而坦率的实话,其中固然有对共产党缺乏了解的偏见”,但陆键东在《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书中说这是陈寅恪“向北京最后关上了大门,关闭之严密,没有留下一丝余地”,“这种没有根据的说法,是对陈寅恪形象的极大歪曲”,“完全是无稽之谈”。(《在〈历史研究〉创刊初期的日子里》)

  蔡美彪先生也有大致相同的看法:“现在看来,陈寅恪的话有点过激,但并没有大错,因为学术为政 治服务这 口 号本身就不妥。……当时中央决定请陈寅恪当所长,绝不是请他来讲马克思主义。请他来就是为了团结各方面,贯彻百家争鸣。所以严格说起来,他这两条跟中央政策并没有根本性的冲突。”(“蔡美彪访谈”,第121页)

  蔡美彪先生说:“汪篯回京后,向范老汇报,基本属实,但对自己的责任有些遮掩。范老同大家研究此事,派一个研究生持函去请陈先生就欠妥,应该‘三顾茅庐’才合适。陈寅恪不来,就去请陈垣,陈垣跟范文澜过去是辅仁大学同事,范文澜在辅仁教过书,范文澜亲自到兴化寺街陈垣家里去请,他代表科学院来请,陈垣欣然接受。”(“蔡美彪访谈”,第121页。)

  正是因为吸取了派汪篯持信去请陈寅恪担任所长的失误,范文澜才亲自上门请陈垣先生。当邀请陈寅恪担任《历史研究》编委时,除了郭沫若亲自写信外,还曾通过陈寅恪的挚友冯乃超做工作。据蔡美彪先生记述:“除了筹办历史所,另外就是筹办《历史研究》刊物,要请陈寅恪先生当编委,这次就不再派研究生了,而是通过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冯乃超去请……陈寅恪接受了做编委的邀请,他一次拿出两篇文章,一篇是《论韩愈》、一篇是《论唐代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先登了《论唐代李武韦杨婚姻集团》,第二期登了第二篇,两篇文章照登,一字不改,他很满意。这证明汪篯造成的误会得以消除,疙瘩解开了。中央进一步提出,请他当政协委员、常委,他也接受了。政协常委的政治性比历史所所长要强,因为是政权机关。后来中央文史馆请他当副馆长,他也接受了,但是他一直没到北京来,没正式就任。”(“蔡美彪访谈”,第121页)

  另外,经党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1954年下半年开始筹备成立学部委员会。陈寅恪被提名为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学部委员。在酝酿过程中,由于陈先前辞任历史二所所长,对他的提名曾有一些不同意见。据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稼夫回忆,最后请示了毛主席,毛主席指示“要选上”。这次提名的信息,是由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副部长、与陈寅恪私交不错的杜国庠面见陈传达的。陈寅恪表示同意。杜国庠专门到北京向张稼夫和郭沫若作了汇报。

  林先生指出:“辞任历史二所所长,但同意担任《历史研究》编委和科学院学部委员,这三件事是一个完整的史料链,反映了陈寅恪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和身体状况有条件地与共产党合作的态度。有的人千方百计想把陈寅恪称道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放大为拒绝与共产党合作的政治态度,这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在〈历史研究〉创刊初期的日子里》)蔡美彪先生也有大体一致的看法,认为陈寅恪先生“有过去士大夫的派头,很平易近人。请他当所长,不想当就会婉言谢绝,不可能提出条件——不谈政治,不谈马克思主义,这不大合乎情理。他不是政治家。我们接触过陈寅恪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平时说话很谦和……后来传闻失实,越传越厉害。这个事大概没人知道,只有我知道”。(“蔡美彪访谈”,第121页)

3.周恩来谈陈寅恪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并拒绝北上出任历史二所所长之事,很快就上达最高层。1954年1月28日,周恩来在政务院第204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老科学家中一部分思想未改造好,思想上的隔阂要进行教育,使大家好好作工作。也会有个别坏的,在改造中个别淘汰,但绝大多数要团结,有的思想上守旧者如陈寅恪为历史学家,但他是爱国的,英国不去,美国不去,俞大维是他的妹夫,傅斯年也是他的亲戚,我们请他作中古所所长,他要两个条件,第一个是不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个要毛、刘二长保证,我们怎么办呢? 第一我们问他是否是爱国者? 是否新中国比旧中国好一些,因为他不去台湾,与美英帝国主义国家比较也好些。思想界线很保守,有反动思想不特言,他身体很坏,学问也不是了不起的,我们等待他,他已六十多了,曾留学美国,在旧中国呆了五十多年,在新中国只有几年,能有我们这样觉悟吗? 他对参加政协的先生们大骂;虽然旧思想很严重,但是爱国者(根据我们的材料),我们等待他,看他四年、八年、十年,他会变的,苏联科学家十年之久才转变的很多。这样人科学院为极少数,大多数热爱祖国,是爱国主义分子,学习苏联很赞成,因而更应团结,思想方法上有问题慢慢教育帮助。”(王少丁、王忠俊编《中国科学院史料汇编1954年》第31页,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6年12月)

  谢泳对周恩来的讲话进行了考证,认为这个讲话“因为是记录稿,未经讲话本人审阅,常见记录笔误难免。比如说陈寅恪‘学问也不是了不起的’,按讲话逻辑和语气,我猜测当是‘学问是很了不起的’之笔误。此外说陈寅恪‘对参加政协的先生们大骂’,可以反证陈寅恪平时有些言论通过特殊渠道上达了高层”。(谢泳《周恩来谈陈寅恪》,载《中华读书报 》2016年11月9日第3版)

  周恩来谈陈寅恪,在《竺可桢日记》中也有简略的记述,即1月28日下午政务院会议,有三项议程,其中之一是科学院工作报告,周总理在总结讲话中说:“要团结一切爱国分子,如陈寅恪,要考虑科学家待遇。”(《竺可桢日记》第415页)

  正是由于陈寅恪拒绝出任历史第二所所长,1月30日的科学院常务会议决定“向达为中古史第一副所长,侯外庐第二”(《竺可桢日记》第416页),所长之位暂时空缺。

  和今天的情况不同,以前的学者不愿意担任行政职务可能是常态。如抗战时期的1940年代初,中央研究院拟成立民族学研究所,当时朱家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就托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出面请李方桂担任所长,李先生坚辞不就,最后不耐烦地说:“我认为,研究人员是一等人才,教学人员是二等人才,当所长做官是三等人才。”这样才辞谢了所长的聘请。(参阅马学良《悼念我的老师李方桂先生》,《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6期,第49页)另如语言学家赵元任1947年本已辞掉哈佛大学教职,准备回国之际,时任教育部长朱家骅发电邀请他担任南京中央大学校长,赵元任就断然辞谢,并决定推迟回国。(参阅张荣明《竺可桢与陈寅恪》,第44页,漓江出版社2013年)19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成立时,中宣部曾提名范文澜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所所长,他执意辞谢不就”,未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刘大年《〈历史研究〉的创刊与“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第5页)范文澜辞谢的理由是:“我长期在延安,现在希望专心写书,不愿多管行政的事。”(“蔡美彪访谈”,第122页)由此可见,学者不愿意担任行政职务,也不仅仅是陈寅恪先生一人,从而也没必要过度解释。“陈先生不当所长,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他很满意广东的环境,住得很好,不必北上了。”(“蔡美彪访谈”,第122页)

  蔡美彪先生说,陈寅恪拒绝出任历史二所所长,“当时这个事情没有引起太多议论,近年来忽然成了大家议论的热门话题,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山大学‘左’派大字报上的攻击,不当所长是不服从党的领导、反对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是海外右的观点……说陈先生反对共产党。这都不符合事实,事情不是那么简单,有具体的背景、环境”。因为“历史情况往往很复杂,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不能简单地以对或错加以判断。有时候时间隔得太远,不理解当时的情况,光从字面上做简单推理,比如中山大学‘文化大革命’中的档案,红卫兵讲的,怎么能够拿来作为依据? 台湾那边一些人没见过陈寅恪,他们的推测更不能作为依据。陈寅恪有时写诗发牢骚,那时候不只陈寅恪,很多共产党员老干部也都有牢骚,因为搞得太‘左’了,很多人有意见”。(“蔡美彪访谈”,第122页)

  刘大年、林甘泉和蔡美彪先生都是陈寅恪拒绝出任历史二所所长的当事人或知情者。刘大年是1953年成立的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成员,还是《历史研究》初创时期的负责人之一。《历史研究》创刊时,郭沫若是召集人,主编尹达和副主编刘大年负责具体工作。林甘泉是《历史研究》创刊时的编辑,后到历史研究所工作。“解放之初历史学家的核心是范文澜”(“蔡美彪访谈”,第122页),蔡美彪当时就在范文澜手下工作,并长期任范文澜的助手。

  刘大年的回忆文章写于1986年,蔡美彪的访谈时间是2008年11月2日,林甘泉的文章是2013年整理成稿的。他们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背景下涉及此问题的。将三位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回忆与有关资料结合起来,并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以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陈寅恪拒绝出任历史二所所长的背景和原因。(作者为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来源: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271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75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51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53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5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4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0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6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78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1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3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7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