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的书是美国作家简·雅各布斯(后来入籍加拿大)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这是一本关于城市建设的规划的书,也是我之前从来没有了解过的领域,在写这篇书评时,这本400多页的大部头我只啃了三分之一,但已颇有收获,迫不及待地想写点东西。
作者简,她并非美国大学里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之类人物,而是一位记者。简在高中毕业后就开始了记者生涯,直到嫁给一位建筑师之后,她才开始关注城市建设问题,开始撰写此类文章,在获得《财富》杂志的注意之后,她决定写一本关于城市规划的书,洛克菲勒基金会等机构立即慷慨解囊,资助她去美国各大城市旅行以完成写作,一年多之后的1961年,这本二十万字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问世,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讨论,并由此担任了城市规划与居住政策改革顾问。
在导言里,她就明确指出,这是一本批判当代城市建设与规划的书,因为她调查和走访后的结果与学术界的研究结果往往差异巨大,她不明白那些坐在办公室里写出的学术论文,何以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指南。
于是,这样一位长着娃娃脸的女记者,就开始以她的角度研究城市规划问题。这部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充满人性关怀,关于城市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内容都有涉及,但是讲述最多的还是人,是生活在这座城市、这个社区、这条街道上的人,他们的安全感如何?窗户外街道上如果有孩子在打架,他们会予以关注并试图解决吗?他们需要走多久才买得生活用品?他们外出吃饭方便吗?孩子们为什么不去街区公园玩耍?他们放学时为什么不愿走这条路而是绕道走远路……
我觉得,这本书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或许有非常大的意义,举个例子,当我们为了整齐一致的建筑而强拆老房子的时候,简告诉我们,各色不同年代不同用途的建筑必须以均匀的比例混合,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用,这种貌似逆城市化的做法,让我怀疑我们一直以为的城市化进程规划也许并不完全正确。
很多人都发现,中国的城市长得越来越一样了,越现代,越豪华,越值得骄傲。去年到台湾旅游的时候,发现台北这个著名的城市和我想像的出入巨大,一片片的老房子,弯曲的街道,连台北101都显得不很现代,但同时,它的干净和整洁程度令人惊叹,拥有全球密度第一的便利店让居民购物和取款相当便捷,记得女神陈绮贞在她的散文集《不在他方》里的一篇文章里提到一段经历,长居台北的她到柏林旅行的当晚,温度骤降,很饿但是不想迎着冷风走一长段路去买面包的她感叹,住在全世界最便利的地方的人们,很难想像晚上想要喝上一碗热汤有多么奢侈。
惊觉,有些城市是为市民的便利而发展的,有些只是为经济计划,为政治目标。深圳是国内一线城市里我觉得最宜居的,住了近两年,我仍然觉得不少地方,都像一袭华丽的袍子,美丽而空洞。
当然,这是50和60年代的美国城市,对于现代城市来说,或许一些做法并不适用,但这本书给我关于城市规划的入门,以及写作都非常有学习意义。下一篇会详谈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