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父母于子无恩》
这是【意安安废影旧文】的第19篇文章
1.自古忠孝难两全
适逢又有一大拨青少年攒着拳头,紧闭双眼,狂奔着流向社会的大海洋,可是在高歌“敢问路在何方”的同时,细腻的小心脏里也嘹亮地响起了耳熟能详的《论语》教诲:父母在,不远游。
于是你便有了麻花式的健硕纠结:都说小年轻志在四方,二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什么毛线都没有成就就要回老家去蹲着吗?要是不回去老爸老妈在家就成了四方盒电视的公益广告里面的“空巢老人”怎么办?爸妈为你操劳了半辈子,一旦他们坚持要你回去“务实安分”地生活,你是要杀死你对这个世界还懵懂年幼的求知欲和狂妄沸腾的漂浮梦想,还是要杀死你对这个世界还懵懂年幼的求知欲和狂妄沸腾的漂浮梦想呢?
问题一旦出现,你好像完全没有选择?自古忠孝难两全。不回去就是不孝,回去就不能再忠于自己的内心。这是似乎是一个永远博弈不出结果的“伦理难题”。所以要么,你选择彻底妥协,要么,你选择拖延逃避。总之,你找不出真正对症下药的良方。
除了“你回去还是留外“,还有”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小孩”这些个问题,只要父母持否定态度明确表态,从小被教育“百善孝为先”的你,是不是都要为难得分分钟哭出来呢?
2.父母于子无恩
一个出生于距今124年的中国“自由主义”先驱胡适就在和友人的书信中明确表达过:父母于子无恩。他认为父母在没有征求孩子意愿的情况下,或是有意或是无意地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首先,可能是带孩子来世间受苦,其次,如果孩子长大有种种陋习,对社会造成危害,那么生为父母也会对社会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所以他主张,要教他养他,但是绝不居功,绝不市恩。孩子将来如何待他,那是他自己的事,胡适身为他儿子的老爹,这些却通通都是不管的。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来这世界上进行自我实现的。父母不应该以“爱”为名绑架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选择和生活方式;而子女不应该以“孝”为名,或是懦弱地主动妥协,或是被动的抑郁求和。
无论是哪种,都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因为就短浅的眼光而言,当前的妥协似乎是最安全的选择,不用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折腾,去成全自己可能成也可能不成的所谓理想。只要往自己的心里退一步,就不用冒着背弃主流的风险去投资一项“看上去很悬“的方案,正确答案似乎呼之欲出,无需多言。但是!代价就是此后多年,你将永远隐忍着自己蠢蠢欲动的欲望,左手叠加右手地按耐住胸膛左侧的勃勃野心,记着是自己”自愿吻别心上人,糊涂换来一生泪印,何故,原是痛苦伤心。“(陈百强《等》)
而如果因为父母的外力,我又想起来胡适在这其中说道的一句话。他说,我要我的儿子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他做我的孝顺儿子。
何谓之“堂堂”,我想大概脱不了“坦然、磊落”的意思。对自己坦然、磊落,就是要对自己的意愿正常表达,努力实现,而不是倒帮助着外力自行扭曲;对外面的世界坦然、磊落,就是一旦有机会有能耐,我们就要做一些格局大一点的事儿,不只是为了自身吃喝拉撒,荣华富贵操劳本生,而是要想办法为人类社会,为这个世界做点好事。那么这些,归根结底其实都是你自己的事。除非你就是立志于做个杀人放火的反社会人士,那么就请警察叔叔把你抱走,要不这些都是你自己的生活规划,你的人生选择,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来指手画脚,就是你的老爸老妈也不行。
涉及自己的人生原则大问题,不妥协不退让,不要再心理层面就首先觉得自己理亏,自己不孝,这点尤为重要。但是细节的具体情况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胡适也说,那么既是“堂堂”的人儿,自不会打爹骂娘,对自己的爹娘毫无感情。凡是还有点人性的,怎会对自己的爹娘没有感情,如果不是害怕伤害了自己的爹娘,小年轻又有什么为难之处呢?大可肥着胆儿去做不就是了吗?这一大篇的文章也自然无从谈起。所以这就要考验我们作为儿女的机智能耐咯。
最后,用罗胖说的一段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的话来结束这篇又臭又长的文章呗。
作为我们这一代,我们有这样的历史使命。我们既要坚定地用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善意去抵挡我们的父母对于我们决定的干涉。而对于下一代,我们又要放过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
哦,对了。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的意思是原由,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