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太重感情的人的种种“下场”。我不知道重感情的人是因为天生缺爱还是生性如此。我应该算是重感情的那一类人。应该说,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父母的耳濡目染。
这样说的原因,不是因为父母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有多好,他们两个人年轻时便吵吵闹闹直至现在,而是他们对待身边的亲戚朋友的态度。虽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尤其是上一辈的人家中兄弟姊妹众多,婆媳妯娌,大嫂小姑之类鸡飞狗跳的事儿数不胜数,我们家也一样。
小时候印象里记忆最深的是,小小的人儿安静倚在门框那里,听着我妈开始数落自出嫁以来在婆家遭受的各种不公正的待遇,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从小耳濡目染的我都能倒背如流了。
但同时,尽管嘴上说着委屈,应尽的孝道却一样也没落下。照顾两家的老人,一日三餐,汤汤水水,都很周到。对待街坊邻居也有着“有事您说话”那般仗义。
我爸年轻的时候学过电工,技术还不错,关键是街坊邻居觉得有这么个“手艺人儿”在附近,谁家扯根电线,维修线路,保管随叫随到。
尽管镇上有专职的电工,但是我爸还是义务“出勤”了很多年。所以,他们有着很好的人缘,农闲时家里的麻将桌可以摆开两桌,还能剩下围观上不了桌的。
我的性格多少遗传了他们的部分为人处世的基因,但不同的是,我的人缘没有这般“热闹”。上学起到现在,也没有多少至交。
可是,我很清楚,我的骨子里并不像有时外表看起来那般冷淡。感情之于我,仍然是很重要的事情。
然而这一看法却是会产生两种极端,一是因为看重感情,愿意掏心掏肺为对方付出一切。一是因为看重感情,害怕失去和受伤而宁愿放手。
看似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却时常会交替甚至同时出现在我的身上。也许是因为这是正常的反应,也许是因为人本身就是个矛盾体。
今天看到一篇关于陈纳德和陈香梅的文章。几十年过去了,两人的婚姻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家庭背景,年纪相差又30多岁…
令我最深的不是两个人诸多的不同,而是横亘在两人之间深深的爱。年仅23岁的陈香梅嫁给54岁的陈纳德之后,仅仅经历了11年的幸福婚姻生活,然而,陈纳德去世后,陈香梅终生未再嫁。
“我们的婚姻虽然短暂,但却刻骨铭心。”现如今已是年逾九旬的陈香梅,在接受采访时如此回答。这一回答与当年如出一辙,历经战火和岁月的洗礼,“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1947年,陈香梅和陈纳德结婚的时候,有人问她,你们年龄相差那么大,如果陈纳德过世了,你还很年轻,怎么办?陈香梅回答说,没有关系,我只要跟他在其,五年、十年我都愿意,我宁可要轰轰烈烈而短暂的炽热爱情,也不愿意一辈子过得平平淡淡没有涟漪的生活。
把爱和感情放在第一位的人,往往不计较后果和得失,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份爱所带来光芒和温暖足以慰藉自己孤独受伤的心,也足以支撑自己抵御漫长岁月中的寂寞和辛苦。这是其他人所首先看重的金钱和物质所不能给予重感情的人们的东西。这是他们所看重的,也是最需要的。
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每个人看重的东西也不同,所以,不必苛求人人都有相同的价值观,也许对的人,就像在这其中完成了一次合并同类项,是彼此独立却又可以是一个整体的两个人。
重感情的人却也往往最容易受伤害,无论是她伤害别人还是被她伤害都会让她在心里病一场
这样的人,看似有时唯唯诺诺,但往往性格倔强,偶尔的逃避并非是软弱,只是为自己积蓄勇气和力量,无所依傍,只要一点时间和空间就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