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讲了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华(公西赤)出使齐国,另一位学生冉求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求点粮米,孔子不同意多给她,理由是,子华出门时,乘坐高头大马驾驭的车子,穿着华美的袍子,这说明他家里富裕。而另一位学生原思为孔子做家庭总管,孔子却多给了他很多粮米,原思说,不要那么多,孔子却不要他推辞,让他分一些给乡邻。孔子说,“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里的这一则故事,引发我回忆起家中的一桩陈年往事。
大约是五十二年前,淮北的农村普遍贫困,衣食住行都很难解决,困难户就更是雪上加霜。我的本家中,有一位伯母,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每到冬天,没有一个孩子有棉衣穿。我爷爷那时还没有退休,仍在市被服厂上班。他从有限的工资里挤出一点钱,从厂子里购买了几丈再生布,又买些再生棉花。这些商品都不在商场里销售,也不需要计划中的布票和棉票。他自己动手把白布染成藏青色,让我父亲陪着他,把衣料送给那位伯母,让她给三个孩子缝制成棉衣,以使他们免遭严冬的寒冷。
这件事在乡间引起了一些议论,我们的几家仍在乡村生活的未出五服的近房,也都生活不怎么宽裕。有人就说,爷爷不该不顾近房,而去周济本家。我爷爷明确告诉近房,宁可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你们的孩子还不至于穿不上棉衣。父亲当时领着我在现场,就小声悄悄告诉我,爷爷的这些话,来自《论语》。最近,我在重读《论语》,每次读到孔子关于“君子周急不继富”这段话,就禁不住回忆起五十二年前的那个现场。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人热衷于锦上添花,但却很少有人愿意雪中送炭。这是因为,锦上添花往往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雪中送炭却需要做出更多的付出。当年的爷爷,也已经是年届花甲的老人,虽然仍没有退休,但他的经济状况也很不宽裕,本来工资就不高,几十年没有涨过薪水,家里负担又很重,我奶奶已经不再上班。不过,他的“雪中送炭”之举,在乡间引起了一番热议,我那幼小的心灵更是受到了震撼。而今,五十二年过去了,爷爷和父亲均已作古多年,但是,《论语》中的这段故事,又不时让我回到当年在乡间的那个现场。
去年冬天,我在故乡为一位老人送葬,意外地见到了当年受到爷爷接济棉衣的其中一个孩子,他现在也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闲谈中,说到了我的爷爷,他再次回忆了当年的情形,并且非常激动,几乎流下了眼泪。
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谁都有可能遇到特殊的困难,需要即刻的帮助,搀扶着他走过这道坎。而那“雪中送炭”,往往给人带来的不只是一时之暖,而是心灵的复苏,是精神的慰籍,是持久的温暖。孔子的智慧和深情,给了人生以温馨,让生活充满了阳光。
图片发自简书App[/cp]
1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