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群里有小伙伴在写《红楼梦》的有关文章,看的我心痒痒,又一次成功勾起了我重读红楼的熊熊之心。说“重读”也许并不准确,因为我已经不知读了几次,却一次也没有读完过。回头想找原因,自己竟也不知为何。
还有一些书,之前遇到过或者读过,却没什么印象,更别说收获了。后来却因为别的原因,又一次重读,结果却不同往日,感悟和收获满满。
初时,不解到底是为何,后来渐渐明白:原来相遇也是讲究时机的。时机若对了就是天雷勾地火,就像张爱玲的那句话:在时间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刚好。时机还没到的时候,早一步或者晚一步也好,站在你面前也好,因为无感,你都看不到。
不单单是书,人的相遇何尝不是如此。
有人白首如新,倾盖如故;也有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互相无感,却在突然的一瞬间心意相通;更有人初始在一起时很别扭膈应,分开后时隔数年再相遇,感觉却对了。
人的心境和观念是会随着年龄,环境以及阅历而发生阶段性的变化。而无论是人、书还是物,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气场。所以,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两方气场的交互,要么契合,要么相斥,大多数却都是处在两者之间,各占不同比例而已。
不过,太过于契合的相遇也未必就是好。我们有老话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就是因为,水浒就是讲一帮不得志的青年,杀人越货,落草为寇的江湖热血故事。少年人本就荷尔蒙高涨,不停的想搞事情以发泄膨胀的激素,再看水浒就会真搞出事情了。而老家伙们本就一肚子纵横捭阖,再看三国的那些权谋厚黑,还不把年轻一辈玩儿死。
我也终于想到,前几次红楼梦总是看不完,很可能是因为那时年少多思虑,只看得见情和愁,终于不堪其重而放弃吧,这样说来,反倒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而现今的我,早已不再拘泥于情爱悲喜,却有月朗风清、天高地阔之感,想来这个阶段读红楼,应该可以读完,并且有不一样的感悟和收获吧。
这样说起来,看一个人,只要看他在不同阶段的生活方式,相处的人,读的书,就大概能循迹他的成长历程。他的私人空间三尺之内,即是他内心的外现。我们总说,细节特别能看出来一个人,就是这个原因吧。一个小动作,一样小东西如何摆放,一个随意,都绝不只是简简单单的随意,你也许根本是无意,却恰恰可能是你的潜意识要这么干。
扯远了,还说回来看书。如果好多人都在看、在讨论一本书,或一类书正火的一塌糊涂,或者一本书确实很好,很有用,可是你就是看不进去怎么办?不用强迫自己非要去看,丢一边就是。可能会有一天,因为某个触发点,你就强烈的想看这本书了,那时再找出来看就好了;如果你一直没看,也没有一丁点损失。再说,你不关注的东西也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影响。
哪里有什么错过呢,该遇见的总是后会有期;若是无感,摊在面前依旧看不见。
于人,于世,莫不如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