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4月17日晚上,上海浦东新区,年仅17岁的职高二年级男生,在高架桥上和车内母亲发生矛盾。一气之下,下车跳桥。从下车到跳桥不过5秒钟,丝毫没有犹豫,无法沟通的尽头是绝望。
据死者母亲王某反映,儿子汤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其批评后,趁其驾车途经卢浦大桥引桥处时,下车跳桥。120到场后确认,男孩已无生命体征。
不知正是青春年华的孩子遭遇了什么,才如此决绝,愿死者安息,生者坚强。虽然逝者已逝,但悲剧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深思,父母要怎样和孩子沟通才有效?
沟通是什么?
沟通不同于说话和聊天,它除了要把自己的信息传达清楚,还需要倾听,理解别人说的话和话外音。它是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它像一架心桥,这座桥把两颗心连接在一起,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比如我们花了半天时间,为孩子煮了一桌可口的饭菜,结果孩子回来却说要去吃肯德基。很多家长一听就火冒三丈,我好心为你做一桌饭菜,你却不吃,于是一场风暴就在所难免。如果我们放下家长的权威,和孩子去沟通说,中午菜已经炒好了,时间也比较晚了,我们中午就先吃饭,晚上再一起去吃肯德基,问题一下就解决了。
父母和孩子沟通时有哪些错误做法?
1,不要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
卡夫卡的著作里,有一篇小说叫《判决》,年轻的商人格奥尔格给一位俄国朋友写信告诉他,自己订婚的消息,并邀请他来参加婚礼。接着,他去告诉了父亲这件事,但父亲却根本不相信儿子有俄国朋友,以他的生活圈和认知,他认为孩子根本不能交到外国朋友,于是父子俩吵了起来,父亲说儿子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判决儿子投河淹死,于是儿子快步越出大门,穿过马路,向河边跑去,最后松开栏杆,让自己落入河中。
很多父母总认为自己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米还多。总是理所当然的以自己的经验和猜测去判断孩子的言行。不要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放下父母的架子,对孩子多些尊重和耐心,多些宽容和理解,做一个会倾听懂尊重的父母,才能跟孩子的心靠得更近。
2,用威胁,恐吓,挖苦,贿赂等方法来替代沟通
当孩子遇到问题,哭着向我们寻求帮助的时候,很多家长就会说,哭什么哭?一点点事,有什么好哭的?再哭就把你丢了。再哭,就让大灰狼把你吃了,我喊到三,你就给我闭嘴。或者你不要哭了,好不好?你不哭了,我就给你买个冰激凌。这些方式虽然让孩子闭上了嘴,但也把孩子从身边推开了。等下次遇到问题时,他就会把自己隐藏起来,宁愿自己一个人受委屈,受罪,也不愿意和父母说,免得他们再挖苦,威胁自己。
3,没有原则的爱也是一种伤害
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曾说,孩子在12岁以后的叛逆期出现问题,一般都是6岁以前没有形成好的规矩。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没有原则的,只要孩子说就全部满足,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如果你不给他买玩具,他最多只会撒泼打滚,但是到了青春期,他想要买上千元的品牌鞋,你不答应,他就有很多极端的方法来对付你,比如离家出走等。如果他在三四岁能用哭来威胁父母,父母认输了,那么十多岁,他就敢用死来威胁。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有原则的,有尺度的,不能做的事情,哭闹也不行。惯子如杀子,家长在原则上的每一次退让和妥协,都会给未来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
如何才能有效沟通?
1,平等,尊重,共情和耐心倾听,是沟通的基础
我们每天都在为孩子的衣食住行操心,削尖脑袋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买十几万一平的学区房,喝进口奶粉,吃有机水果和蔬菜。每个父母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尽全力为孩子创造优渥的物质基础,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他们忙到不愿意听孩子把话说完,也不愿意去深究隐藏在孩子话语表象下,真实的想法和愿望。在他们看来,孩子永远都是孩子,更甚者,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他们认为自己付出了这么大努力,去帮孩子创造好的生活条件,孩子还有什么理由不听我的?我就是权威,家里一切我说了算。并喜欢往孩子身上强加自己的观点。
其实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更多是要把孩子放到平等的位置上,在尊重的基础上,去共情去倾听。当孩子说:“妈妈,我和同学吵架了!”如果你说:“他为什么不和别人吵,就和你吵,是不是你做错了什么事?”孩子本来是来求助的,结果只要一句话,他就关上自己的心门。正确的方式是:“发生了什么事,你能给妈妈讲讲吗?”当我们能耐心听他把话说完,理解他的情绪,和他产生共鸣,孩子的气自然也就效了,以后遇到问题,他还会来找你。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强烈推荐你看这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是一本讲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的经典,以31种语言畅销全世界,累计销售高达500万册,这本书里最重要的观点是尊重孩子,将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只有父母尊重,理解,共情和关爱孩子才能和孩子产生共鸣,从而破解孩子心门的秘密。
2,不要批评谩骂,而是要引导,协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研究指出,在中国,67.1%的家长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羞辱或经常批评孩子便是最为广泛的表现之一。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是在孩子犯错后,为了自己的面子和避免麻烦,不顾一切的去指责批评孩子。可谁愿意犯错呢?当孩子犯错后,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和理解,但不幸的是,我们采用的常常谩骂批评,而不是理解和引导。当父母不能接纳孩子,孩子遇到问题犯了错,怎么会找父母呢?
3月17日晚,19岁的大学生小峰(化名)发了一条QQ动态说。世界很美好,但我要和你说再见了。然后打了一个电话给妈妈说:“妈妈,我做错事情了,你不要说我,也不要骂我。您别来找我了,也别想我。您和爸爸养我这么大,我没能报答你们,只能来生再报答了。我走了,不要来找我。”这是小峰和母亲最后的诀别。过后不久,他打了网约车,来到长江大桥,翻过护栏跳了下去。
当一件事情发生时,不管孩子是对还是错,我们都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永远和你在一起。做错了,我们陪你一起去面对,一起去想办法解决。做对了,受委屈和伤害,我们陪你一起去声讨,做你坚强的后盾。
史蒂芬•葛莱恩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有记者曾经采访他,问他为什么他会比一般的人更有创造力?葛莱恩讲了一个摔破牛奶瓶的故事。当母亲看到葛莱恩摔破牛奶瓶,没有怒发冲冠的教训或惩罚他,而是故作惊讶地说:“哇!葛莱恩!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汪牛奶呢! 反正损失已经造成了,那么在我们把它打扫干净以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几分钟呢?”听母亲这么一说,他真是高兴极了,立即将他的大头鞋踩在牛奶中。
同时母亲也教会他,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必须要打扫干净,并把工具原位放好。在母子共同打扫完后,母亲还启发他如何用小手去拿大牛奶瓶,在母亲的耐心指导下,小葛莱恩很快就学会了。
说完故事,史蒂芬•葛莱恩继续说:“从那时起,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错误,因为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良机。
同样是做错事,一个孩子受到尊重,获得启发,变成大科学家,而另一个孩子却选择跳桥。不同的家庭教育,培养出两个不同的孩子,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3,要做好自己情绪的管理
俗话说,情绪上来了,理智就下来了。当家长没有控制好自己情绪的时候,最好不要跟孩子沟通,因为这种沟通通常无效,还会伤害亲子关系,每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控制不好自己情绪的父母。在这次的跳桥事件中,那位母亲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有什么天大的事情,需要在晚上10点半,不顾自己和别人的安全,把车停在快车道上,离开驾驶位,下车来骂孩子,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的做法。
每个人在有了情绪后,不仅无法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也会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所以亲子间的沟通,最好是在心情平复的情况下进行,并且要注意自己表达的方式,如果老是用指责、批评的态度,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心。
当我们和孩子沟通时,不要用主观意识太强的表达,最好用客观描述。比如把“你再不起床就别去上学了,就别读书了”,换成“你现在不起床,等一下会迟到了。”看到孩子不写作业时,把“天天做什么事情都要磨磨唧唧,我这是造了什么孽,生了你!换成“你打算什么时候写作业,如果完不成,老师会批评的,你希望被批评吗?”这样的方式会比威胁、命令要容易接受得多。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这些情景,孩子小时候,坐在自己肩膀上,一起走天涯。或你张开双手,孩子迈着蹒跚的步子,咧着嘴,流着口水,扑向自己的怀里。那时的孩子是多么可爱,怎么亲都亲不够,我们对孩子的态度也是温柔似水。自从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 想法,自主意识萌芽后,我们就经常会说,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越带越难带。让一个孩子从小可爱变成大讨厌,说明我们自身的教养方法,有着很大的问题,需要反思。因为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行为举止都是我们平时言行的投射。
学会有效沟通,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用自己的坏情绪,去伤害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想改善亲子关系并不难,只要我们多点体谅,少点情绪,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耐心倾听他们,在适当的时候表达出自己的爱意和理解,孩子自然就能够体会来自于我们的温暖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