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爽又美回来了。
28岁生日会上,她长发披肩,盈盈浅笑。
先前那个动不动就“放弃自我”的小郑不见了,仿佛又是当年一袭白衣的清纯女孩。
可小郑不光想当小仙女,还整了一段《一起去看流星雨》现场配音,打了张“怀旧牌”。
结果呢?
网友们一针见血:
这台词水平是认真的吗?生日这天无意diss,不过真的是挑战我的极限啊
这台词太别扭了,郑爽离了配音真的不行
生日这天还嘲,是不大厚道。
可出道这么多年,还是这样的台词水平,不应该啊。
大家先来品品:
其实郑爽的声音条件,虽然不是特别优秀,但清亮与软糯并存,还算有辨识度。
真正的问题是:发音咬字一团糟。
不仅语速快,语句没有重音,吞音连音也很明显。
复韵母发音的字,经常缺了最后一个音。比如:我知道(zhida)。
前后鼻音也不分,比如,那你当(dan)定(din)了。
以至于没有了字幕,长一点的句子,压根就听不清说了什么。
离了配音的郑爽,一下子就暴露了台词上的真实水平。
可,台词说得含混不清、平淡无味的,不止她一人。
十部剧,九部得靠配音来补救的,也大有人在。
“配音”究竟是帮了他们,还是“宠坏”了他们?
可以说,郑爽之流,是被配音演员奶起来的一代。
离了配音,台词功一点也不扎实。
比如,最基础的发声。
为什么台词功底差的演员,听起来总是“尖着嗓子说话”?
唐嫣的声音就是这样,又尖又细,一喊就很刺耳。
一来是因为发声方法不对,他们不懂得运用腹腔共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丹田之气”,所以声音一点柔韧度也没有,可塑性也差。
二来,就是吐字归音问题。
唐嫣在《克拉恋人》里难得露一回原声,可不仅嗓子尖利,吐字也不清晰。
一句话下来,音都连在一起,卷舌音,zcs等尖音也发不准。
《锦绣未央》里换成季冠霖配音,声音的清晰度一下子就提升了。
即便是又长,语速又快的台词,就像这句36字的台词,一口气说完,每个字却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有些演员因为方言习惯,说台词的时候会被口音影响。
《长安十二时辰》中,第一次用原声的易烊千玺,勇气可嘉,但他的尖团音不分,zcs和jqx发音混淆了,发音不清晰,会影响台词的理解。
赵丽颖在《楚乔传》花絮里的原声,除了有口音,最明显的是气息不稳,一句话说着说着,气息就弱了、断了。
很多人都觉得,普通话标准,等于台词好。
实际不然,不说有点口音增加辨识度,很多人在影视剧里讲方言,不出戏,反而添彩。
说到底,台词基本功,是发声、气息、吐字。
飘飘曾经看过《武林外传》的花絮。
看了半天才发现没有字幕,即便是排练现场,佟掌柜的陕西话也听得明明白白,一点也不含糊。
除了基本功,更深一层的,是对台词的节奏、断句、重音的处理。它涉及的,是演员对人物的理解。
如果理解有偏差,断句全都错误,其实会直接影响表演。
我跟导演提出来我换个角色
我不配他了
太难受了
他说的都不是人话
他断句全断在腰眼上,然后表演全不对
吴亦凡在《致青春》里的经典台词:那菩萨知不知道我心里有多难过?
整句话一个重音、停顿都没有,即便情绪很激动,却一点也不动人,因为它没有重点。
相反,重音太多也很灾难。
吴亦凡的另一句台词:让我彻底死心!
我,彻底,死心,全都是重音。
重点太多了,就像抡起一把大锤子,每一锤都舞尽全力,却没有一锤打到肉。
逻辑重音、停顿错误,轻则味同嚼蜡,重则不像人话。
断句、逻辑重音捏准了,语句节奏对了,重点才能突显出来,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才明白了。
看看《中国梦》公益广告,年轻演员和老一辈演员的台词水平,一对比就见真章——
按说年轻演员们这样的台词功底,是拿不出手的。
却因为有了配音的加持,替他们遮住了“羞”,能继续往下演。
甚至,好的配音,还能为他们的演技加分。
即便动作不到位、表情有欠缺、眼神差了点,起码声音里的情绪表达是正确的,这戏,普通观众也就勉强看得下去。
可,稍微懂门道一点的,就能看出演技跟不上配音水平,造成的人物割裂。
所以,台词如何处理,是体现一个演员的表演质地的。
当年范伟拍摄《手机》时,只有两句河南话,他为了这两句方言,专程跑到河南,找当地人练了两个月。
陈道明在《康熙王朝》中,更是贡献了大段大段的台词表演:
当朝大学士,统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罢免四位,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看看这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斑白,哪个不是朝廷的栋梁,哪个不是朕的儿女亲家。他们烂了,朕心要碎了。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朕是痛心疾首。朕有罪于国家,愧对祖宗,愧对天地,朕恨不得自己罢免了自己!还有你们,虽然各个冠冕堂皇站在干岸上,你们,就那么干净吗?朕知道,你们有的人比这七个人更腐败!朕劝你们一句,都把自己的心肺肠子翻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
每一句都看得出精心琢磨过的,从失望、伤心到自责、气愤,情绪一层层递进,五分多钟的台词,一气呵成,层次十分清晰。
以前的演员,全凭过硬的本事为自己赢得尊重和喝彩;
而现在许多所谓的演员,却甘心沦为被“配音”惯坏的一代。
一点也不夸张地说——
演员不用自己原声,靠配音演员完成台词,已经成为中国影视剧特色。
要知道,在国外,大多数情况下,演员都会坚持原声出演,把它视为表演的一部分。
当年女神奥黛丽·赫本接演她的经典作《窈窕淑女》,有个小故事。
在赫本进组拍摄之后,她突然被通知,角色的某些演唱段落会在后期请专业歌手配音。
从来都优雅礼貌的赫本,听闻此言,当场离开了。虽然第二天她选择回来,并为昨天的“任性举动”向剧组表达歉意,但很久之后,赫本却坦言“如果提前知道自己的演唱片段被配音,当时绝不会接受这个角色”。
对追求作品完整性的演员来说,非必要情况下的“被配音”,是一种冒犯。
珍惜自己每部作品的演员,不会愿意轻易将塑造角色的权利,转手他人。
这是演员的自我坚持。
而行业的坚持是,《窈窕淑女》后来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奖在内的奥斯卡8项大奖以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等二十余项大奖。
唯独赫本,虽然表现优秀,却没有拿奖。
反观国内,最早期的配音演员,其实也为动画片,或者外来译制片这类片子服务的。
2000年前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合拍片出现,港台演员、甚至日韩演员,逐渐加入了内地影视剧的拍摄。
这时,影视剧配音才渐渐多了起来。
像《回家的诱惑》就选择了为秋瓷炫、李彩桦两位语言条件不合适的演员配音。
但那时,配音还没有被用来“补拙”。
2011年的《甄嬛传》,是一个意外。
当时,因为是后期配音,而孙俪又怀孕,为了照顾孙俪,导演郑晓龙决定请季冠霖为甄嬛这个角色配音。
没想到,一举而火出圈,配音演员重新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
但,和现在不同的是,《甄嬛传》的配音,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孙俪自身精湛的表演,和季冠霖沉稳柔和的声音是相得益彰。
然而,最初的锦上添花,慢慢地就变了味,成为了偷懒的手段。
造成今天这个局面,除了演员台词功差,和整个影视市场环境变化,也不无关系。
比如,现场录制环境导致无法现场收音。
拍摄基地经常多部剧同时在拍,很容易串音,甚至越来越多的影视基地变成旅游点。
要做到清场静音,几乎不可能。
在横店拍的时候
隔壁就吵架
录音老师没有办法收音
因此,不少剧,尤其是古装剧,大多采用后期配音模式。
后期配音,会涉及到更多问题,比如演员的档期和酬金问题。
为了方便和节省成本,制作方也会选择找专业的配音演员,他们配得又快又好,还远比演员便宜。
而且,不同于以前的精雕细琢,现在许多剧组,到了后期制作,都一味求快,态度敷衍。
碰上“赶工”和“省成本”,配音演员被要求一人配多角,甚至是十天配几十集戏的都有。
说白了,整个影视市场都没把“台词”当回事。
从剧组到演员,都错误地认为:台词是一个可以无限放低标准的环节。
坦白说,如今的国产剧观众,确实“心累”。
觉得该支持原声出演吧,却发现原本剧情还凑合的戏,演员一出声毁所有。
于是转而觉得,如果用配音能让作品更好地呈现,也没多大所谓。
可,架不住这几年的国产剧恋爱巨头——
在沉静聪慧=季冠霖、俏皮灵动=乔诗语、深情隐忍=边江、外加千人千面找万能张杰的套路牢不可破的当下。
一点不审美疲劳,怎么可能。
那这抱怨最后落在哪呢?
配音圈是不是太过固化了
季冠霖都听腻了
飘飘隐隐觉得,似乎有些不大对。
逻辑不对。
简单一个问题——
若演员声音让人出戏,是该先从演员身上找问题,还是只向配音追责?
不先鼓励演员自己锻炼提高,而是希望配音市场能多出一些人才,继续奶他们。
说实话,这是包庇。
即使配音市场壮大到青年演员可以一人一个御用配音,又怎么样呢?
还不是荒废声音表演。
演员常讲“声台形表”,台词,是一位合格演员,必须修炼的基本技能之一。
可长期被中国特色配音影响,国内观众、甚至演员好像都默认接受:
表演和声音是两件事。
原声出演,在国内,不是演员的本职,变成了加分项。
这样扭曲的逻辑,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
对懒散年轻演员的无底线纵容。
不仅能力没有提升,甚至在这层遮羞布下,他们可以再懒一点。
不记台词,变身数字小姐数字先生。
念唐诗不是唐诗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
有配音演员后期“补拙”,且行业默许,观众买账,何必再较真磨台词呢。
被季冠霖奶大的85小花
而原本有嗓音条件,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一不小心,也很容易迷失。
业务能力在日复一日中被磨掉。
“出道即巅峰”,何尝不是演员的另一种“安乐死”。
当然,对那些本人毫无坚持的“演员”,观众的惋惜也是浪费。可,这样的“内地特色”,除了让“懒散派”火得更容易。
其它演员的选择权在变小。
有些年轻演员的台词功底不见得差。
李沁在《白鹿原》用的是原声,无论是台词和演技,都是在线的。
但演《楚乔传》,却用了配音。她上《声临其境》时,就曾为了弥补遗憾,为自己饰演的元淳配音。
老实说,虽然配音版吐字更清晰,但李沁的原声也情绪饱满自然,并不逊色。
网上流传的一版原声和配音对比
说白了,为什么不用原声,演员主动选择是一方面。
而拥有更多决定权的制作方、导演,考虑的,则不仅是演员是否需要。
还有如飘飘在上面提过的,大行业下的操作习惯、市场能接受的最低标准。
如今的影视剧,配音被滥用了。
这种滥用,对演员是伤害,对配音演员,也不完全是件好事。
配音圈明星演员,边江曾经在采访中提过:
二次元角色,才是我自己完整的创作
更体现我的价值,更有成就感
配音演员这个职业,不是只为电视剧配音而存在的。
无论对比横向(其他国家)还是纵向(国内配音历史),他们主要的工作领域和发挥空间,都是国漫、广播剧等二次元作品。
而,作为观众而言,飘飘觉得,也是时候理清态度了。
当我们因为长期忍受这种“非正常逻辑”,而逐渐对“原声出演”失去最后一丝敏感。
当“配音明星+年轻流量”的结合,被大肆追捧。
演员尝试原声出演的作品,却被嘲得厉害。
我们其实正在放任这种“内地特色”的流行。
当然,飘飘并不是在说,赵丽颖、易烊千玺带有硬伤的“原声”就值得夸。
但对所有非必要情况下的配音电视剧,声音方面,我们的“嘲”是不够的。
原声出演,才是对的方向和态度。
飘飘小时候看《还珠格格》,对主角们的记忆从来不是只有影像。
只要闭上眼睛,耳边就能立刻响起燕子熟悉的咋咋呼呼。
看图能脑补声音系列
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角色,会让观众,在脑中形成影像与声音之间的唯一连接。
即使后来的陆依萍,赵薇也不会再用同样的重音、撒娇般的尾声去诠释。
因为那是只属于小燕子的。
要达到这种程度,原声出演甚至只是基础,在此之上,还有演员塑造不同角色时,所添进去的细节。
没想到有一天,曾经看陈道明、何冰、王志文、梁冠华(狄仁杰)、周杰、宁静、周迅、赵薇、郝蕾、海清……这些提名字即有声音的演员长大的我们,对影视剧声音的要求,已经变成了“不出戏”。
配音的目的,也不是锦上添花,而成了补拙。
再往后,谁也想不到季冠霖、边江、乔诗语、张杰……一不小心就成了国产剧长期奶妈。
被奶了十年的青年演员,最广为人知的角色,竟还是楚雨荨们。
最令人回味的台词,竟是:第一,我不叫喂。
好像时间,在这一批演员身上走得特别慢。
他们的扮相没变,台词功底,也永远地留在了那年。
只可惜,离了乔诗语的她,纵然穿上了艾利斯顿商学院校服,一开口,时代滤镜就碎得稀烂。
被国产配音奶了十年的“新人”有的竭尽所能成长了,独当一面,用真实嗓音说话。
有的至今没有断奶,成了不肯老的巨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