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WiFi的覆盖面渐广,通信套餐中数据流量的比重增加,无一不是让我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得想要的信息。从早上一睁眼,我们就可以打开手机,边洗漱边听音乐或音频,上下班的路上、吃饭的前后刷刷朋友圈或微博,看看新闻、短视频,或是下载好的电视剧。
我们的时间似乎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充分利用”。同时,我们能够获取到的信息量也比过去增长了不少,而且只要我们愿意,通常可以很方便快捷地获得想要关注的东西。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焦虑也随之增加了。增加的原因在于我们想要获得的讯息量远远赶不上我们能够获得的量。通俗点儿说,就是眼大肚小,满汉全席摆在眼前,但胃就那么大点儿,吃几口也饱了,可我们的欲望却驱使着我们再去尝尝其他的、再多吃一点儿,这样的后果恐怕多半会消化不良,或是来个肠胃炎。获取信息也是如此。
能够供我们选择的范围越大、可选的东西越多,越要想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越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注意力。
在过去的一两年里,我关注了很多有关成长、学习类的平台和自媒体,也花了不少时间、金钱和精力加入若干学习类的社群、购买需要的或想学习的课程。一方面是为了迅速地学习,掌握工作和生活中需要的技能,另一方面也是想看看别人是怎么来做的,自己能否从中得到些启发或是也做些什么。但后来发现自己的精力太过有限,一会儿觉得这个课不错,去听几节,一会儿觉得那个社群的人很有意思,去认识些新朋友。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有没有真正获得大的提升呢?有没有把想要掌握的能力锻炼得更棒呢?虽不能说完全没有提高,但这种缺乏明确目标的、没有投入大量的精力钻研的,得到的不过是看起来很好学很积极上进的快感。一说起来,发现这个自己知道,那个自己也听过,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
所幸的是,这种快感并未持续太久,当我发现自己关注得太多,却实践太少时,就有意识地把重心放到的做事情上来。就像现在的每天写作,这绝不是什么有毅力或是擅长写,只不过是把原来花在做若干件事情的时间都用来写文章了。
在几年前,我喜欢尝试新东西,每周读新的书,每月参加些新的活动、认识些新的朋友,热衷于和各好友聚餐聊天,看到想学的东西就去学一学,看到有意思的活动就去参加一下,每隔一段时间,还觉得颇有成就感——又有了这么多新的体验。这的确是段美好惬意的时光,它充分地满足了大脑偏好新鲜事物刺激的本性。可是在短暂的刺激之后呢?我感到的是一些焦虑与疑惑,焦虑是因为新鲜的事物总会层出不穷,是自己应接不暇的;疑惑的是做这些事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真的给自己带来改变了吗?
或许是因为有了这些的感受,才让我渐渐体会到聚焦的重要性。我开始有针对性地选择要读的书、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不再过分关注线上线下各种诱人的活动,减少了与朋友们的聚会聊天,逐渐把精力收回来,放在自己希望投入的方面,于是,才有了这样天天独处的一段安静时光、一段思考和写作的时间。
那些参与的社群、那些购买过的课程,依然还在那里,待我有空时,依然会去参与下社群的活动、听听感兴趣的课程;那些好久未联络的朋友,也会偶尔地发条微信、打个电话问候;那些未经体验过的历程,我也依然期待着有朝一日去感受。不同的是,少了一些对时间流逝的焦虑,少了几分对提升自我的疑虑。曾经分散的精力如同散落在各处的小光点,如今,它们已渐渐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亮闪闪的能量球,在安静却持久地发出亮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