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电影《摔跤吧,爸爸》了吗?当身边朋友都在谈论这部电影的时候,你肯定按耐不住好奇心,想去影院凑凑热闹。这是人的从众心理在起作用,我也被从众心理驱使,走进影院湿润了好几次眼睛。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戏里戏外都是励志英雄故事。印度的宝莱坞电影,像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一样,都爱讲大众喜看的以亲情为主线的英雄故事。《摔跤吧,爸爸》戏内故事,讲述的是一位怀揣金牌梦想的父亲,想让两位女儿承续自己的摔跤冠军梦想,严格训练与指导两个女儿,在经受外人嘲讽与艰巨挑战后,最后大女儿和二女儿分别摘取了世界和全国级摔跤冠军。这个以父爱为基调的英雄故事里,融入了信念、爱国、成功、喜感等元素,让这部电影爆棚满座,你不湿润眼睛,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看懂了。
炒作戏外故事,是这部电影成功营销的一大策略。《摔跤吧,爸爸》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被誉为“印度良心”的主演阿米尔·汗为该电影的拍摄故事,成为国内各大媒体津津乐道的报道主题。电影中,阿米尔·汗一人饰演男主角19岁、29岁、55岁三个人生阶段。导演本想让他先演完19岁和29岁的肌肉男戏份后,最后再演55岁的胖大叔戏份。但阿米尔·汗拒绝这样演,他认为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演下去,到影片结束时自己是个胖子,很难有任何动力去减肥。
为此,他选择这样拍戏:先拍19岁戏份;然后通过几个月加大食量真正增肥,让自己从138斤的美男子变成体重194斤、体脂含量37%的胖大叔,拍完55岁戏份;最后再花整整5个月时间疯狂减肥,回到体重144斤、体脂含量9.8%的肌肉男后,再拍29岁戏份。阿米尔·汗这个励志减肥故事,让这部电影增色不少。
阿米尔·汗主演的角色,名叫马哈维亚,曾是一名国家级摔跤运动员。他一心想要一个儿子,帮助自己完成为国拿一块世界金牌的梦想。但命运老是跟他开玩笑,不仅让他早早中止心爱的摔跤事业,更让他妻子连生四个女儿,这让他歇了心,安分做农民。忽然有一天,同村一位大妈,带着两个牛高马大、却满体鳞伤的儿子找来,指控他家大闺女和二闺女干的。向别人陪礼道歉、送走怒气的一家人后,马哈维亚让两闺女演示一下是如何打人的。这一演示,让他看到两闺女的潜质,顿时喜上心头,决定培养闺女成为摔跤运动员,把自己打扮成一位“专横”父亲。
在父权至上的印度,这位名叫“马哈维亚”的老爸,把“专横”演绎地淋漓尽致,我们从以下三个电影场景中看得出来:
1.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女儿们
马哈维亚看到两个女儿具有摔跤潜质后,通知女儿们第二天凌晨5点起床去一个地方。他带着女儿们出门吃零食,并告知她们:现在,你们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因为这是你们最后一次吃零食。两个女儿完全懵了,根本听不懂父亲在说什么,但看到父亲严肃的表情,知道父亲是认真的,只有接受使劲吃的份。这就是父亲把梦想强加给女儿们的仪式礼。
2.强制女儿们进行残酷体能训练
每天凌晨五点,天还没亮,马哈维亚就把女儿们喊起,自己骑着摩托车,在后面催逼着两个女儿坚持长跑,并强迫女儿们从桥上跳入河中…… 一系列高压粗暴的手段,让两个女儿苦不堪言,观众忍不住要骂他太残忍,怎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女儿?幸好,印度电影善于编入歌舞,在两位女儿硬撑训练的过程中,导演直接插播一首歌,替观众把这位老爸狠狠骂了一顿。
3.自己想办的事一定要做到
为增强两个女儿的体质和力量,马哈维亚不顾妻子反对,破除宗教禁忌,让女儿们吃鸡肉。他没钱买鸡,就直接告诉摊贩,让降价卖,并忽悠摊贩说,自己女儿吃了你的鸡肉夺得冠军,你的鸡肉会因此价格大涨。就这样,他没花多少钱就买到鸡肉,为女儿们补充了营养,让大女儿吉塔有力量打败一个个男选手,赢得当地比赛的冠军。
马哈维亚不仅是一位“专横”的老爸,更是一位“专业”的教练。他把两个女儿都培养成全国和世界级摔跤冠军,有他独特与科学的指导心法。我试图从该电影呈现的片段中,找到他“专业”指导的法门:
1.提供精神动力
影片中吉塔、芭比塔两姐妹走向摔跤夺冠之路,第一个转折点发生在她们俩与一位新娘好友之间的对话后。有一天,两姐妹瞒着父亲逃练,参加一个好友的婚礼,却被父亲赶过来掀了场。当两姐妹在新娘面前控诉父亲的罪行时,新娘却说自己倒是希望能有像她们一样的父亲,不必一满14岁就匆匆嫁给从未见过面的男人,成为他人传宗接代的工具,任由男人打骂与摆布,过一辈子与扫帚与炉灶相依为命的生活。
“摔跤不是最好的出路,但总比过早嫁人、任由男人欺负要好。”两姐妹不想重复千百万印度女人一样的悲惨命运,重新审视自己的父亲,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开始由父亲要我练转变为我自己要练,虽然同样练得很辛苦,由于她们想清楚训练的目的,内心就感觉不到痛苦啦。这就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同伴现身说法的影响价值。
大女儿吉塔在英联邦运动会上,首轮比赛听取父亲主动进攻的建议,赢得半决赛资格;在第二轮比赛中,当教练让她主动进攻时,她又听取父亲防守的建议,让善于进攻的黑人运动员无处下手,终于找到一个机会战胜了她闯入决赛。在决赛的前夜,吉塔询问父亲最后决赛如何打法,父亲向她只说了一句话:要让大家记住你,你必须得金牌,明天的比赛非常重要,因为你的对手不是Angelina,而是所有歧视女性的人。这就是父亲在关键时刻懂得为女儿赋予当前正在做的事情的重大意义,让她认识到要追求比自身更大的东西,承担起一个社会使命,激发她更大的潜能与斗志,完成艰巨的挑战。
2.引导刻意练习
在竞技运动领域,提高技能的有效方法就是进行刻意练习。影片中父亲马哈维亚最懂刻意练习的重要性,他把对女儿摔跤训练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不同小块,先从体能、毅力开始,进行长跑、臂力、跳水等一系列分块重复练习。
由于刻意练习必须发生在“学习区”内,训练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一开始,父亲马哈维亚指导两闺女进行搏斗训练,一段时间后,这对大女儿吉塔已没有挑战性。于是,他就找侄儿过来陪练,后来让吉塔直接参加男孩摔跤比赛,挑战最强壮的男选手,这种训练方式让吉塔的摔跤技能获得极大提升。
最优秀的教练,都是能够为学员提供即时有效反馈的人。得知大女儿要参加英联邦运动会,父亲马哈维亚专程赶到女儿们就读的体育学院,在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为两个女儿开小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训练。为做到知己知彼,父亲让女儿把自己与国外选手以前比赛视频资料拷贝出来供他分析。他在附近一家录像厅包了场,不断回看以往比赛视频,帮助女儿研究应对高手的战术,同时在现场指导时为女儿做到三步反馈,即首先演示一遍正确动作,然后呈现一遍错误动作,最后再示范一遍正确动作。在父亲有效的反馈指导下,吉塔通过艰苦的刻意练习,在英联邦运动会摔跤比赛中,逐一战胜曾打败自己的强手,为最后决赛赢得机会。
3.等待机遇时刻
在高水平的竞技比赛中,因为竞争太激烈,如果你没有良好天赋和付出全部努力,就根本登不上世界级比赛舞台,而在决赛对峙时刻,最后夺冠的,往往是运气比较好的一方。父亲马哈维亚对此深有体会,他之所以没有获得世界冠军,不是他没有天赋和不努力,而是运气不佳,他深知这一点。
在最后决赛环节设计上,导演为了营造悬念,让马哈维亚被人诱骗进一间小屋,一时无法出来,不能像半决赛一样现场指导女儿。实际上,导演这样设计,既是出于剧情需要,也预示着选手们在最后决赛上的取胜,不是靠高明教练的指导而定,而是全凭选手们现场发挥碰大运啦。
我们从最后决赛场景中看到,吉塔在比赛过程中,由于父亲不在场,一度大比分落后,在比赛结束还有30秒时,她想起父亲在训练她从桥上跳下河时说过的一句话“吉塔,记住,爸爸不是每次都能来救你,你要靠自己……” 在最后5秒,吉塔打出可遇不可求的“彩虹摔”,赢取宝贵的5分,惊人大逆转获得冠军,全场为之欢呼。当场内响起印度国歌时,正在小屋内为女儿祈祷的父亲,知道运气之神降临到女儿身上,激动地流下欣慰的泪水。
因为这是电影,我们能猜测到最后的结局一定是大圆满,吉塔一定能创造精彩的历史时刻。可现实中,有很多像吉塔一样有天赋和刻苦努力的选手,在最后时刻痛失金牌,与幸运之神插肩而过。这也是导演的刻意安排,把父亲关在小屋里,让他的虔诚祈祷,换来女儿的最终夺冠,为我们艺术地诠释了“好人有好报”的美好心愿。
《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一位“专横”父亲的背后,融入一种大爱的信念;让我们领会一位“专业”教练的心法:为平凡的人生赋予伟大的意义,经受艰苦的刻意练习之后,我们只有宽心等待机遇时刻,做到信命不认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