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日的大师课,让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一般,让人思路开阔。一次次开拓认识的边界。
专家,教授们以其高深的学识,独立的见解,滋养着来自各地的学子们,同学们也是你争我抢,唯恐落后,正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来自云南大学的吴白雨教授,年轻有为,学识渊博,详细介绍了云南陶瓷的历史分类与艺术。
昨日的讲座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南来薪火,从历史,地理等各个角度详细介绍云南陶瓷的历史及特点。
云南地区地处边陲,保留着古老文化的清晰脉络,和原始的制陶技艺。来自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如波涛般一次次影响边陲。并在此生根发芽,成长发展。
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及来自云南,而淘气几乎和人类的文明史同时出现,可以说是最早照耀东方大地的文明的曙光。彩云之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库。不仅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更是汉文化的博物馆。
陶器的产生是人类第一次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后来的工业化革命由此引发,也不为过。
淘气发展到瓷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另一种尝试。
最典型的代表即气锅,显然是受中原地区陶瓷技艺的影响,在云南保存的传统制瓷方法并流传至今。
而云南瓷器的发现,源于学者们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西南联大的专家教授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费孝通等在田野考察中,重回民间到民间去,发现民间造物之美。
云南青花瓷是青花工艺流变的参照物。而红绿彩本质上是一种理想的形式。是人们对于年节的美好期盼。
青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据历史考证,有可能率先出现在云南地区,因为元朝率先统一了云南地区,而后才向中原及江南进一步发展,所以,景德镇的元青花才会短暂的盛开,一下便有惊世的成熟,渊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包括云南反复的尝试。到景德镇胎体优势明显,青花发色更加迷人,人们便遗忘了先前的实验者。
云南的青花瓷多为民窑,充满着鲜活的生命,趣味十足,既流畅又稚拙。特别是大力要的青花瓷,如醉汉涂鸦,一派天真任自然。有趣才会有味道,有趣才会感染人才,更接近艺术。
云南陶瓷的四种主要类型。
袁嘉谷是清末经济特科状元,是云南人,吴白雨教授提到云南出状元,正如江浙地区不出状元一样,不可思议。因为偏远之地,连书都未必能找到。更何况被万水千山所阻隔。在他的文章中曾介绍过,建水华宁义美产,瓷器,其他各县均有陶器生产。因为云南山地多,而矿产泥料丰富,就地取材,烧制。交通运输不便而极少能走出大山,只能自用,而很少成为商品。这也导致难以规模化生产和发展,就在小农经济中不温不火的存活下来,保持着最原始的生产劳作风貌,和,制瓷工艺技法,有着鲜明的民间朴拙之风。甚至没有任何装饰,风格不明显,导致几乎成为千篇一律的土陶。
彩云之南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库。在偏远的通海县,竟然还有宫廷古月,演奏者多为80以上的老太太,有着三寸金莲和终身未嫁的处子之身。老太太们普遍衣食简朴,追求淡泊,看到南来北往追逐名利的人而心生怜悯之心。
建水紫陶是文人文化的集大成者。明代文豪杨慎被贬在云南建陶,给偏远之地带来了文化,用文化之嫩芽影响了蛮荒之地,使得春风不度之地充满着希望。后来又有学士王文治在此主政七年,使得中原文化生根发芽,更使得建水成为颇有汉文化特征的边陲城市。
还有后来成为名家的相逢春,向夫公父子,成为建水自讨领军人物。像风吹的成长经历颇为励志,一开始仅是肩挑陶瓷给城里的文人雅士们的挑夫,看到文人雅士们手拿一支笔便可轻松养家糊口,自己发奋图强,向雇主们请教,刻苦用功在家练习绘画技法,功夫不负有心人,依靠自身的天分与努力,终成一代名家。
而建水槽在文人雅士的共同助力之下,形成鲜明的风格。表现出特有的自由之美,朴素之美,健康之美,同时还是正常的,谦逊的。
回到民族传统,回到民间,是艺术创新的重要路径。
下午还讲了非遗美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云大实践。云南大学本身有着一级学科的民族学和生态学。借助云南大学深厚的学术支持,一体两翼,助力乡村振兴。证明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约等于非遗文化。
在边陲的彩云之南,最偏远的农村商店里也能看到可口可乐。可见文化潜移默化中已经渗透到中国的大江南北。而云南大学的留学生对于数学可以说一窍不通,于是500余教授向校长要来留,学生们来拍泥巴,拍的不亦乐乎,还能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先在云南大学拍泥巴,然后到产次区,进而拍到柬埔寨,缅甸,东南亚。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外!
丝路和做法,“土陶”变“茶陶”打造临沧茶桃的品牌。1992年,云南大学学者提出茶马古道,从此以后,茶马古道成为固定代名词,一路开挂,每年产值达几百个亿。
归纳就是学术。
产业发展上,商业模式建立。“茶人”转“陶人”融入互动茶产业和陶产业。“建水紫陶”便是一种概括与归纳。
工艺技法非遗培训。培训陶瓷技艺人才,发展本地特色装饰技法。
结论与反思。适合的而非重复的因地制宜,打造本地特色的品牌。以茶产业带动桃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