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第一次作业点评。大家知道我们的作业点评是关于独立思考,我先给大家讲一下独立思考的内容再进行作业点评。
关于独立思考我相信很多同学在很多场合听过对这个词的理解,现在我谈一下我的理解: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独立思考呢?
这是因为在人的思维习惯里,为了节省大脑能量,习惯于去掌握事物的规律。比如:太阳升起会落下,肚子饿了要吃饭,哪里痒了会去挠。这些固有认知极大的缩短了人们思考所需要的能量和时间,也促进我们更高效的去做成很多事情。
比如说打字,如果之前没有练习形成固定的思维,我们每打一个字母都要去寻找这个按键在哪里。当人类掌握了这个技巧,将自己的技能转换成固定思维,就不需要每次都花费精力,打字的时候几乎不需要思考手指放哪里,只要想要打什么字就能把字打完。这样的过程其实为大脑节省了能量。
在人类长期的进化当中,我们大脑机制设计出来很多功能不断去节省更多的能量,更好的提高效率,这是帮助我们更好进步的一种基础功能。
但是这种功能也在另一方面带来问题,就是我们太容易去相信别人总结出来的规律、方法,我们稍微想想这些看起来是正确的、正常的,我们就接受了。
如果需要深入的去思考,就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很可能思考完以后发现别人说的没错,会让大脑觉得浪费了时间去思考。第二个问题是,有的问题想不明白,想不明白就会很辛苦很吃力,所以大部分人都不会去想。
然而,世间很多的案例证明能够成为不平凡的人的前提就是敢于对这个世界不轻易的相信。
别人说怎么怎么样,然后我们就偏不信。比如说几十年前,大家总是认为女性不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不应该得到很好的发展教育机会。
现在很开放的美国在很多年前,女性也是不能写上大学的。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女性是没有选举权的,而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正常的。
刚刚说这两个故事是现实存在的故事。我听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时代的进步来自于不相信上一代人说的话,这句话稍微有点极端,但是仔细想想非常有道理。
我们上一代人的努力奉献促进了这个社会的发展,但是因为受他们认知的影响,他们所能预见的社会发展状况也仅限于他们目前的社会状况。包括父母给我们一些建议,很多看起来都不太合适。比如说,大部分父母会建议我们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公务员最好,老师也行,医生也不错。但是如果你告诉父母你在深圳的一家互联网民营创业公司,七八个人,做运营,而父母还不了解运营是干什么的。
你给父母解释的工作内容是上网找文章发文章,父母会觉得不靠谱,进而会问公司赚钱没,你回答还没有,父母会问没钱怎么运转,你回答融资,父母肯定会认为你进了一个骗子公司。我身边很多同学相信了父母长辈的建议,在老家很努力的考上公务员。他们的现状也验证了父母的话,在当地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一些,工作比较稳定,父母辈退休拿较高的退休工资,所以觉得父母说的很对。
另外,他们不知道在北上广打拼的人,以我为例,我大多数同学收入没我高,也没有我这样的机会出书,也没有我这样的机会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和喜欢的小伙伴相处,不需要办公室政治也不用陪老板喝酒,如果听父母建议回家,我的这些机会都不会有。
所以独立思考一定不能盲目相信要敢于质疑,即便经验结论来自于已经很成功的人。上一个十年很辉煌的企业现在很辉煌的不多了,曾经辉煌的诺基亚现在联想都想把它卖掉。
十年前诺基亚一个高管说未来的手机是塞班的天下,如果做手机的都相信了他的话就不会有现在的iPhone和庞大的安卓阵营。所以即便现在很成功的人告诉你的话也要质疑,多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的都是对的吗,有没有佐证,我能不能提出论据反驳他?
当然,这样去质疑会消耗大脑能量,大部分人不会去想,但是这样质疑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会看到这个世界有新的可能性。
很多过去看起来非常正确而且和现实现象非常吻合的事情后来被证明都是错的。例如,古代人们相信太阳神每天送来太阳带来光和温暖,这样解释听起来非常合理,因为我们冥冥之中感觉得到。后来有一些伟大的人猜想地球是圆的,航海家发现新大陆完成环球旅行验证了这个观点,进而产生地心说,地心说在当时受到非常多的挑战,慢慢才被大家接受。再后来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还为此献身,质疑的代价非常大,但是却推动了科学的进步。逐渐的科学家发现太阳也不是宇宙中心,而是太阳系围绕宇宙中心不停转。
不同的理论带动了社会的进步,带来的价值也非常大。最终到爱因斯坦时期发现了黑洞,宇宙是有限无边的……每一个看似正确的理论都不一定是正确的。
张小龙是目前国内顶级的产品专家之一,曾经在腾讯内部做了一个八小时的分享,分享最后他说:“我说的都是错的。”他其实是想告诉所有听众要保持对外界所有框架和规律的怀疑和质疑,只有通过质疑才能升华更高层次的经验,用更高维的经验打击更低维的思维,这样成功的概率会非常高,这也是张小龙传递的一个观点。
我们熟知的一个故事是牛顿在思考时被树上掉下的苹果砸到脑袋,他开始思考苹果为什么往下掉。如果你当时是他的同学肯定会嘲笑他,会觉得所有东西都会这样,这没有什么好思考的。但是牛顿做了进一步思考,是什么力让苹果掉下来?这种力能不能通过数学证明出来?
之前大家都认为更重的东西落得更快,更轻的东西落的更慢,后来被伽利略推翻。牛顿开始思考物体掉落速度和什么有关。牛顿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引力概念的人,也不是第一个提出重力计算公式的人。他之所以被认为是引力的发明者和奠定者主要是因为他在这个问题上除了用自己的猜想外还用数学微积分验证了这个问题,最终成为数学和物理学的大咖。
前面讲的故事主要想告诉大家一点,不要把周围存在就合理的问题当成理所当然的,尤其看到周围一些成功的运营案例,盲目的模仿,不一定能达到对方的成功,很可能还会失败。比如有人看到逻辑思维每天60秒的语音也去模仿,大多数都死的很惨,因为他没有看到罗振宇背后的积累。
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借鉴?如上图三个要素,现象、推论、规律。我们外在观察到的是现象,根据现象我们能得出推论,不一定会正确,最后通过总结得出规律,是可延伸的。现象是不一定可以转移、再次出现的,比如今天某人的文章特别火,转到自己的文章里却不能火。
再比如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看到别人发了图片而且很火,跟风模仿后却没有效果。这是因为只看到了表象没有找到规律。规律是什么呢?我们需要思考用户为什么会转发?这块用到我们之前训练的思维,为什么六一儿童节就转呢?
可能现在大人压力比较大,看到有童真的图片和文章就想转,想让世界看到他有童真童趣的一面。这样分析能更接近规律的本质。
刚刚这个分析还不是本质,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有的号火了有的没有火,这个时候要找一个火了和一个没火的做对比,通过配图、内容、发布时间等进行对比,不断质疑。即使此时的分析、推论过于主观,但是比刚刚“只要跟进六一的热点就能火”的结论要深入很多。深入的过程是我们不断发问,对得出的结论不轻易相信的过程。
所以,很多知识的收获来自于问,来自于我们对世界好奇、质疑。全球科技领域著作《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在书中说过:“好的问题比回答更重要”。当一个问题问的好的时候答案已经开始显现,所以第一天对大家高强度的训练就是这个原因。
现在我们来点评一下今天的作业
未来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我会跟大家一起来点评这些作业。
因为是我自己来点评,所以可能会有一些主观性。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按照我个人的角度尽可能客观的打分,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主观性。比如有的同学是95分,那94分的人比95分的人更差吗?不见得,可能在那个时候刚好看到一个特别符合我心意的词就多了一分,94分的那个人写的词被我错过了,也有可能。
所以在小范围的分数差异上,希望大家不用太纠结。但是在一个长期的过程当中,这种评分有很大的差别话,那么这个差距就是存在的。
也就是说,如果长期是第一名和第二名,他们的差距可能不会很大,可能是运气或是偶然。但是,第一名和第五名或者第五名和第十名绝对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一定是来自于作业的完成度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每次作业完我会把大家的评分情况公布出来,打分可能会有差异,但希望大家听完点评后不会对打分有什么疑问。
我们再说一下这次作业的考察点
大家应该对作业的目的比较清楚,就是帮助大家掌握“为什么”的这个思维习惯。
今天和明天点评的作业其实不太容易拉开差距,因为这个事情考核的标准很简单,如果你达到了思考的量,第一次作业的分数差距都不会太大,而且普遍都是完成的比较好,基本逻辑上没有什么离谱的问题、达到问题中所能完成的量都能在80分以上,也就是属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吧。
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对本次作业进行了考察:
第一考察点:发问
针对这20个题目,其实我们对事物的思考和发问是不受限制的。它本身可能会很荒诞也可能很离奇,所以有些人问了一些问题,可能有些人说“怎么这么白痴”,这些白痴的问题问出来,如果真的可以想到答案,说不定是另外一种发现。因为这些问题大部分人都不会去想,他想透彻了,可能会有很大的威力。
问题的本身我没有做出什么评判,我认真看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脑洞挺大,这个非常好。
第二考察点:推论和现象
推论反而是我们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经常容易接受的事情。这种事情更容易被固有的思维所影响,那么作业只写了现象或者推论可能分数会稍微低一点点。
第三考察点:谈感受
这部分我觉得,有的同学感受比较强烈,有的感受就写了五个字。那这五个字我可能会认为你在这方面的感受不太强,或者这个作业可能是训练强度不够或者不够认真,有些人的感受写的比较长,但不见得长就一定好。有些长的感受我觉得写到了点子上,所以就给的分多一些。
总的来说前两次作业拉不开差距,大家的分数都差不多:
确实这次大家的得分差距非常近,差不多都是90多分,不过好中还有更好,现在我把做的比较好的作业链接发出来大家看一下:
罗凌A4http://www.jianshu.com/p/f51e53be879a98
苏冠军C5http://www.jianshu.com/p/30be4f660bfe 97做得很认真,还给文章配了图
CJ C3http://www.jianshu.com/p/4ccd87221972982个连贯的有关联的为什么
HUAN F5http://www.jianshu.com/p/386d05839d9299既写了现象又写了结论,而且很到位
前两天的作业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差距,但只要去做去思考就会收获和感受。从第三天,也就是今天开始做的作业就会非常的费脑,大家做出来的作业差别也会很大,但是做完之后就会发现很多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