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几年到杭州西湖旅游,我站在湖边,眼前夕阳西下,染红了整个天空与湖面。天空与湖水间有一排鸟儿在飞翔,我心中感慨,一些词语欲脱口而出,却又如哽在喉,虽然感到极为熟悉,就硬是吐不出来。
正在这时,旁边的一位中学生大声地喊了出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忽然,我恍然大悟,心中豁然一亮,其实我正想说的岂不是这句话的意思吗?
很多时候,面对一些场景与情感,我们花费很多时间想把这一刻的情景用言语或文字表达出来,搜肠刮肚直至撕心裂肺地,表达出来的时候总感到有一些词不达意,略欠一二。但当有些人把心目中“那个词语”说出来的时候,我们忍不住说:“就是这个意思了。”
或许你会感到这个人只是碰巧罢了,他怎么知道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呢?
但有些人就是这么奇怪,他们有着特殊的敏感度,能够在关键的一刹那察觉到事情或个人情感的变化,并且能够将它表达出来,感染别人。国内有一位著名的职业培训师古典就将这种能力叫做“共情能力”,并说这种能力将是未来最为珍贵的一种能力之一。
不久前有一个网络词语叫做“不明觉厉”,意思是说:“虽然不明白但是觉得很厉害”。对于很多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我们听到一些专业词汇时,比如经济学领域中的概念如“对冲基金”、“财务杠杆”等,总会有“不明觉厉”的感觉。
一般的老百姓没有听过这样的词汇,或者尽管听说过,也不懂得这是什么意思,因此,当这些财富的机会与自己擦身而过时,自己也没有留意到。
据说心理学中有一则研究结论,说的是当一个民族思想中缺乏某个概念时,他在生活便不会察觉有这样的状态存在。相对而言,中国是一个不那么讲究“概念”的国家,更崇尚如同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很多事情因此没有严密的推理逻辑,然后就一个结论抛了出来,比如《论语》中往往就是一句话,一个结论,不知什么原因,反正就这样。如
“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关于这点,黑格尔说过得:“东方不是思辨的民族,而是伦理的民族。”
近代中国的教育接受了西方教育方法的那一套,凡事概念先行,小的时候我们不论学习物理、化学或者其他学科,总是会先接触到一个个的概念,先将某种范围定义了,我们再来深入了解概念范围里的东西。
因此,当脑海中有了某种概念的时候,我们遇到符合概念的事物时,脑海中便会不由地浮现这种概念,由此进一步产生了对这种事物的敏感性。
举个例子说,小时后我们学习化学,化学的定义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在没有接触“化学”这个概念时,我们并不知道物质的变化究竟是物理现象,还是化学现象,直到脑海中有了这个概念,才知道了,哦!原来这就是“化学”。
在以前的文章里,我也说过,我们所做的许多非常复杂的事情其实是很多基本技能的建构体,如果分解得够细,我们实际上所需要的东西基本上是我们小时候所学得“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能力的组合而已。
因此,面对着新的未知世界,必须学会这种知识拆解和迁移的能力,将不知道的东西从新进行组合,可以看到,在“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做得出色的牛人,无论到了哪一个领域,甚至跨界,总是干得非常出色的,原因就是他们在知识迁移方面的能力也十分出色。
回到我们之前所讲的,认识一个概念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发生事物的敏感性。如何运用这个知识呢?
一是学习用概念式的语言让文字变得简洁而有力,这也是提高自己“共情”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上面所说到的,当美景入目时,描述得再多恐怕比不上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生动得多;对于写文案作者来说,概念更加重要了,有些文案人吹嘘自己的文案写得怎么的好,怎么入木三分,定位清晰的,但我个人认为我看过最好是一句是“专做刷屏式文案”,那是多么简洁有力啊。
二是通过概念去纠错。
许多人做错事情,往往便是因为对概念的理解不清而导致的,而纠正的方法就是重新正确理解这些概念,并且不断努力去践行。作家李笑来在畅销书《把时间当作朋友》中就对一些看似平常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这些概念就包括“财富自由”、“时间管理”、“灵感”等,然后给出了建议。
有一本书名为《刻意训练》,里面说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大师,但要从新手进阶到大师就要不断重复的练习。有一点要注意,在练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反馈,纠正自己练习的无用功,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这里的“反馈”可以理解为师父的指导,但理解概念也是有效进行反馈的一种方式,因为当一个人对概念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当行为稍有偏差时,潜意识中便会对错误有了比常人更多的敏感性,这就大大有力于自我纠正自己的错误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只为了说明正确地理解概念有多么地重要,下一章我们再来讲述一下一个特定的概念。在这里讲到了两本书,分别是《把时间当作朋友》和《刻意训练》,这两本书皆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