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经典的课文该教些什么呢?
诚然,这里的经典仅仅是指其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高频出现率,而不涉及文本自身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通过这样一个文本去识字、写字,积累语言,是基本的目标。同时对于小学二年级而言,这也是核心目标。
在这里,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是“通过文本”?就是必须以这个文本为载体,进行丰富的语言实践与运用。而不是过早的把这些所谓的生字词从文本中提取出来,进行反复的、机械式的认读训练。这样就成了知识的搬运工,从书本搬到了黑板,再搬到学生中。而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思维活动,要让知识在具体的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中“活”起来,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实现意义的构建。
而具体到这篇课文中,首先就是要通过教师范读、分节朗读、角色朗读等形式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这样就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对文中的词语都有了一个浪漫的感知。接着可以通过“我是蒲公英妈妈,我给孩子准备好了(),只要(),我的孩子们就()…………”“我是小蒲公英,我有个(),只要( ),我就()…………”等角色扮演的方式重述课文内容,同时也实现了对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最后就可以把这些词语进行脱离具体文本的巩固和写字指导。
至此,这篇文本还可以教些什么呢?
关于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显然这是很多老师的选择。因为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个内容,诗尾也还特别指出了:植物妈妈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细观察。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也在强调着要去观察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如果我们后面的教学就处理成介绍各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这似乎也无可厚非。
但,这是否就把这节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那语文的独特价值又如何体现?
一是在形式表达上进行训练。引导学生以拟人化的方式,仿写其他植物的传播方式。这样我们也就不做简单的科学知识搬运工,而是成为运用知识的主人。
二是在主题阅读中引发感悟。这个单元的几篇文章,表面上都是写自然界的事物,但细看之,都有一个关于“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何方”的生命主题暗线。当然,这样深刻的主题是没有必要向二年级的孩子去揭示。但我们却可以在“爱与成长”的主题下展开阅读和感悟。因为爱是生命的缘起,也是生命成长的力量。小蝌蚪找妈妈也就是在寻找母爱,植物妈妈让孩子离开去独立成长也是一种爱。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孩子正是非常依赖妈妈的时候,“如果孩子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这本身就对孩子非常有启发,只可惜最后全诗又归于“要学会观察”。
课文不足,我们可以引入绘本《逃家小兔》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课文中的植物妈妈有很多很多办法让自己的孩子离开妈妈,四海为家,独立成长。但有一位妈妈却总把逃家的孩子追回来。他们谁更爱自己的孩子呢?在阅读思考中感悟到:无论是在家,还是离开,妈妈的爱都永远不变。
从前有一只小兔子,他很想离家出走。有一天,他跟妈妈说:“我要逃走了!”
“如果你要逃走,”妈妈说,“我就来追你。”
“如果你来追我,”小兔子说,“我就变成一个小玩偶,藏在玩具柜里。”
“如果你变成一个小玩偶,”妈妈说,“我就变成玩玩具的人,把你从柜子里找出来。”
“如果你变成玩玩具的人,”小兔子说,“我就变成森林里的一颗树。”
“如果你变成森林里的一颗树,”妈妈说,“我就变成砍树的人,到森林里来找你。”
“如果你变成砍树的人,”小兔子说,“我就变成一个朵花,藏在花园里。”
“如果你变成一个朵花,藏在花园里,”妈妈说,“我就变成买花的人,把你买走。”
“如果你变成买花的人,”小兔子说,“我就变成马戏团里的空中飞人。”
“如果你变成马戏团里的空中飞人,”妈妈说,“我就变成马戏团里的观众,把你接走。”
“如果你变成马戏团里的观众,”小兔子说,“我就变成一艘小白船,迎着风在河里漂。”
“如果你变成一艘小白船,”妈妈说,“我就变成风,把你吹回家。”
“如果你变成风,”小兔子说,“我就变成一只小鸟,在空中飞。”
“如果你变成一只小鸟,在空中飞,”妈妈说,“我就变成鸟巢,让你住。”
“如果你变成鸟巢,让我住,”小兔子说,“我就变成一个小男孩,跑回家。”
“如果你变成一个小男孩,跑回家,”妈妈说,“我正好就是你的妈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