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阿里似乎都在打造样板工程,黑豹本色演出也是。
大概我已老到无地自容,黑豹乐队昨夜的本色演出,并没让我重新回到20年前的情境,甚至没有激荡的感觉。
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关注它的回归。只是,更愿从商业角度审视背后的营销魅力。因为我观察到,最近一段,阿里文娱频现爆品营销案,这一定有它某种强烈的诉求。
很多人将这一话题视为一场偶然成功的事件营销:
1、最初本是一个“中年危机”话题:前段,黑豹乐队鼓手赵明义手拿保温杯的照片刷爆网络,引发大量讨论。“保温杯”成为“中年危机”的符号;
2、当大众、娱乐业、产业界讨论发酵后,开始出现有意识的植入合作。比如许多人手持各种品牌的保温杯刷屏。赵明义在和淘票票总裁李捷开玩笑时聊到此事。赵所持的虎牌保温杯公司,也急于找阿里大文娱授权宝的董方,希望能找到黑豹进行合作。如此,两边通过授权宝走到一起。
阿里大文娱的朋友说,合作通过授权宝达成后,虎牌在上海,黑豹还在北京,两边从未碰过面。
3、三方落地,成就9月初一票难求的娱乐狂欢。阿里大文娱一个朋友遗憾地说,自己也没票,没去成。看上去,确实是一场多方共赢的经典案例了。
这里面就有几个问题了:
1、从事件诞生、话题发酵周期看,这么短时间,一场狂欢为何能快速有效落地?
2、为什么会是阿里大文娱、授权宝、大麦网们的菜?偶然还是必然?
3、这背后,它反映出互联网营销哪些新的趋势?
就综合来分析吧,我写东西有些啰嗦,只期望能看完。
从整个节奏看,这一案例确实像是一场偶然。因为,同质化的事件与话题实在很熟悉,类似的甚至已经有过几轮了。
比如,之前很多人轮番拍过中年发福的窦唯吃面、他与他的电动车。更多明星、名流之前也曾被朋友圈刷屏,渲染的主题基本也都是中年危机。
应该说,这类话题,如果没有更具反差性的人物,或者更具象征性的符号,很难引发大规模关注。
赵明义是个人物,但他肯定不如窦唯更具反差性。不过,手持保温杯的赵明义,却有不同的味道与解读的价值。
保温杯,就像80年代人民教师空荡荡的黑提包,总有一种符号的魅力在。确实,我在大街上或者海外疯狂旅游的人群里,都有意识地观察过中年群体与保温杯的匹配。多次出差,也都听到有人讨论目的地有没有热水,要不要带个“保温杯”。再度暴露了年龄,青春仓皇啊。
我的意思是,这环节,无论有意策划还是偶然闪现,都有符号魅力。只要稍作暗示,就容易引发普通大众关注。赵明义引爆话题不那么难。当然,不要忽视他作为黑豹乐队鼓手的角色。虽不如窦唯有名,黑豹的牌子还能唤起怀旧与联想。
关键是如何利用这话题、符号,达成一场营销。它会考验:
1、超强的想象力、IP挖掘能力、创意能力;
2、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3、高效的落地执行能力。
为什么首先强调想象力?因为这类话题带有人文色彩。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文思考,很难升华,与商业目标关联。你还必须充满理解一支乐队、一组音乐人的精神气质、作品风格、前后两个时代的主题,它事关IP开掘的路径与深度;没有超强的创意能力,就不可能形成方案。
我相信,在中国,经过多年刺激与训练,许多企业对一些话题都已有本能的商业反应,借力传播非常牛逼。朋友圈刷屏到了泛滥地步。每个话题几乎都能给你娱乐至死。
但停留在浅薄、浅层的传播容易,转化为营销还是挺难。它需要你必须能整合、协调诸多资源,并快速落地执行。否则话题很快就会陈旧。消费主义时代,一切都在速朽。
这就到了另一个问题了。那就是,这一案例,最后为什么成了阿里大文娱的菜。
你当然可以质疑说,本就是阿里文娱策划出来的事,当然它会主导落地。
着眼实操,我还是沿着自己的逻辑来构拟与还原。我认为,这部分体现了阿里大文娱平台的资源整合与生态优势,以及商业模式的重新定位价值,由它产生出效率。
这个案例里,有内容或IP,有有形商品的品牌商家或广告主,有营销平台,有闭环的服务体系。当然,更有大众。它能瞬间让我们归纳出一个平台的属性:
1、你需要有强大、多样的内容生态与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2、你必须有强大的营销能力,涉及线上线下的传播、品牌营销,并可以转化为交易;
3、你必须有强大的用户或消费者触达能力。
在中国现有的互联网平台中,它对应着内容生态、电商生态、消费触达。如此,你能选择的平台并不多。有的平台交易属性很强大,但缺乏内容生态;有的平台C端用户触达很厉害,但缺乏内容生态支撑。有的两者都有一定储备,却很难在营销层面实现线上线下全场景全流程的服务,很难撬动品牌商家。
阿里大文娱在三个维度上都有强大的竞争力。这么可能有些直白。但阿里大文娱主席俞永福在今年上海电影节上明确提出的3C服务,就是这三个方面,即用户(Consumer)、内容(Content)、商业(Commerce),分别对应着用户触达、内容或IP挖掘、商业化支撑。这也是他对阿里大文娱的重新定位,即基础设施服务,3C就是三个维度。
但是,有这些资源,有基础设施定位,并不一定说明你一定有效率。因为阿里大文娱业务单元较多,过去两年,它一直处于整合进程中。
而保温杯话题,已经炒作了多日,如果不能更快介入,也会失去效应。
阿里大文娱这次响应如此之快,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
在我们看来,它主要源于一段时间以来的业务与产品创新。最具看点的,当然就是8月正式诞生的“授权宝”,它堪称俞永福对公司重新定位之后、大文娱借助业务调整推出的第一款重磅产品。
它融合了IP与内容授权、品牌传播、创意营销、衍生品开发等诸多要素,已经成为中国商业舞台上最具看点的综合营销平台入口。
你能看到,整个保温杯话题,从头开始到昨晚音乐会落地,都有大文娱整合集团内外要素的整体参与感。其中,虎牌保温杯与黑豹都没有正式见面,平台就已经达成合作,能感受到授权宝强大的撮合能力。
这也难怪。事实上,在授权宝诞生之前,阿里大文娱已经在《三生三世》电影上树立口碑,一个国产电影,它的衍生品累积销售达3亿元。我相信,黑豹乐队此次授权,让阿里大文娱负责接下来许多巡回演出的门票及衍生品服务,一定是看到了这一幕。
前几天,赵明义在朋友圈里特意盛赞了阿里大文娱的创意能力、沟通能力、高效的执行力。
阿里的朋友跟我透露过获得黑豹乐队授权的价格,我不便披露,但可以说,如果双方没有信任,那个价格真的让人难以置信。
而虎牌保温杯公司早就对授权宝有所注目,主动寻求合作,显示出它对阿里大文娱品牌营销与交易属性的认同。
当然,面向B端的服务,整个案例当然不只是授权宝层面,它还有大麦网的支撑。除了票务触达C端外,它在跨行业的综合娱企划、创意、营销层面,拥有强大的实力。它与授权宝的协同,带有明显的垂直整合特色。
你能看到,从保温杯与中年危机话题,到黑豹乐队昨晚音乐会成功落地,整个过程其实超越了音乐本身。它体现了阿里大文娱的综合营销魅力。
我有意没有展开大文娱其他板块的支撑。比如影业、视频等单元。就是要让你体会到它的定位,并不会局限于这些业务本身。甚至可以说,这些业务都要服务于综合营销的目标。
这正是阿里大文娱重新定位的价值。最新的描述里,它已经从综合娱乐平台转变为一家基础设施服务商。这是过去3年经历多次调整之后作出的最新定位。它体现了阿里大文娱的边界,同时也延续了阿里集团开放生态的精神特质。
黑豹乐队昨晚的演出称为“本色”演出,我想,它也是阿里大文娱、阿里集团的“本色”服务,也是一次自喻的行动。
从保温杯事件到授权宝与黑豹乐队的战略合作,从阿里影业与北京文化在战狼2上的合作,以及随后更多涉及授权宝业务的合作中,我们体会到,阿里大文娱,正在通过打造一系列经典案例,形成爆品效应,引发强烈关注,从而在更广、更深的领域汇聚更多行业资源,壮大平台与生态体系。
某种程度上,这与阿里集团在“五新”战略尤其是新零售战略上的落地路径非常相似。这动向,既是巨头2017年压力所在,也是迈向未来的关键。
事实上,之前几年,阿里已经有这种强烈的诉求,并在许多重大项目上有所体系。有必要再提一下2015、2016年的“双十一”,它们都整合了消费、娱乐、商业、种种线上线下的闭环服务,当然还有全新的媒体形式比如VR等,这里面,已经是阿里创新营销的先声。
当然,在我们看来,大文娱的营销要比过去的营销尤其有形商品的综合营销,要显得更复杂。因为它主要侧重精神与文化产品的价值挖掘,如果不了解大众的心理、情绪,不能深刻体会并把握一个社会中长期的思潮与风向,一个产业的趋势,是很难创造出激动人心的案例的。
这是一个速朽的时代,一切都很容易流于百无聊赖、庸俗及空洞。应该说,在保温杯、中年危机、黑豹乐队回归上,阿里大文娱以出色的创意、强大的生态资源、高效的执行创下了一个经典营销案例,展示了一个综合营销平台的魅力。其他平台可能在局部的服务上有很强的竞争力,甚至不逊于它,但若着眼于整个生态体系,截至目前,它应该是最具效率也最具魅力的一个。
黑豹乐队的回归,不是简单的怀旧或重温过去,它有一个时代与一个产业的修复机制,并且直面未来的商业竞争。相信昨夜的狂欢,会成为更多营销平台效仿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