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中,乾隆赠语陈家洛: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十六个字用于形容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民营企业家可谓十分贴切。他出身经商世家,手腕圆润,人情练达,擅长长线投资,在相中的一只潜力股成功上市后,转为执行董事兼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事业一度风生水起,却在董事长更迭之后陷入了权力漩涡,最后被迫服毒自杀,死后万人相送、极尽哀荣。留下一部自任总编辑的编著,为我们奉献了奇货可居、一字千金等成语。他传奇的一生令人赞叹、感慨和惋惜。
他就是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和政治家吕不韦先生。
作为民营企业家,他从家传的纺织行业转而进入盐、铁、兵乃至百货行业,奉行义在利先的价值观,通过资本运作大开大合,创业十年,积累的现金盈余达三十万金,四十多家分子公司遍布国内外,旗下合同制员工超过两千六百人,身体力行的义利观非常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十多岁就实现了姜文站着赚钱的愿望。作为政治家,他辅佐了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异人两代弱主,完成了从一代雄主秦昭襄王嬴稷到始皇帝嬴政(应其本人要求,没有谥号)的惊险过渡,主政发展最快、国力最强大的秦国九年。晚年倡导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如果没有他,商界不过少了一个成功的商人,但秦国能否从强大走向强大、从成功走向成功则非常难说。
这是一个长期以来被误会的男人,几千年来扔在他身上的臭鸡蛋早已堆积成山。主要“劣迹”一是在政治上投机,通过政治献金谋取政府高官,二是生活作风不好,民间传说他曾经借巢生蛋,说他实际上是秦始皇的生父,他阴谋想当皇帝的爸爸。
二
他是一个有初心的人,并一以贯之。
不是说发一个愿就算是初心,能称之为初心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价值观正确;第二,目标足够远、足够高,但不虚妄、不狂妄;第三,有相匹配的执行力,包括意志和方法论。
从外在表现形式看,他的心迹是变化的,大专毕业刚子承父业时,想的是赚大钱,遇齐国田单后立愿站着赚大钱,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信用、有义气的四有商人——这是第一阶段。资助嬴异人,与老父袒露拥君掌国的战略,想的是当一个红顶商人做全国一级代理发更大的财,到如愿以偿就职正国级,这是第二阶段。摄政九年到还政于王,最后黯然退场是第三阶段,想的是发挥才能,为国家谋发展,为天下谋统一。
概括地说,这三个阶段是钱,大钱,不要钱。看似在第三阶段发生了突变,其实他的价值观内核是稳定的,即使在丞相这个位置上,他的所作所为用“有道德、有理想、有信用、有义气”来衡量依然是符合的,所以不是不变,而是稳定,如同咏春拳守住中路那样守住了价值观,这就足够了。这种否定之否定,是其对自己理念的坚持和自我完善,吃瓜群众理解了这一点,就至少能部分地理解“后悔创业杰克马”说“我对钱没有兴趣”的意思了。
初心可贵,初心可贵了。拥有一样东西,不仅要看价格,还要看持有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美人可爱,但还有美人税对不对?吕不韦的“四有”每一个都是昂贵的,他所拥有的优点,不仅持有成本高昂,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成为他的弱点。
吕擅长阳谋,不搞阴谋。非不能为,为不为。他喜欢把牌都放在明面上,一方面是自信,一方面是守中,攻防兼备。以“奇货可居”为例,按说这是他心中的秘密,实际上在当时却是公开的秘密,“奇货”本身也清楚吕的用意,吕在初次见面时就坦然承认想要通过客户的发展实现自己的发展。在竞聘上岗丞相这个高管职位时,秦公司采用的是集体面试方法,对于吕过往政论和公司价值观不一致的问题,吕大大方方地承认年轻时确实对秦政有不同意见,但本着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的要求,他现如今已经不再同意过去的他的观点。即现在的我已经不是过去的我了。看上去,吕不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熟知一二的。至于主动拜访落选的蔡泽,蔡泽一开始说:“不见!甚个丞相!奸商!”吕化敌为友的应对处理可谓是教科书式的。搞阳谋的人往往从利己出发,最后却实现了利他。
按照秦的制度,秦王嬴政十三岁即位后由吕不韦摄政,王在亲政前是没有实权的,吕如果搞阴谋的话,秦王是很难对付的,而实际上吕在预计的秦王加冠之年没有到之前就提前安排交权了,目的是支持其平定嫪毐叛乱。此时吕已经认识到在嫪毐事件中的错误了,他想用实际行动尽可能挽回影响。这也是搞阳谋的人的特点:坦荡做事,不会为了一个错误用更大的错误来掩盖。
吕不韦的群众基础好,擅长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技服人。初入秦国,当着秦昭襄王的面,一辞政府高级顾问(上卿),二辞国家后备领导人导师(右太子傅),坦言了解秦国按功分配制度,不想凭关系上位,愿意从基层做起,凭业绩晋升,最后只愿意当个办事人员(太子府丞)。后来,在与六国的商战中以官市丞身份展现了非凡的才能,让六国商家输得都想卷铺盖走了。而在此时,他又主动让步,不仅退回赚取的利润,还予以补偿,与六国商家握手言欢,衷心地希望六国商家相信秦国的投资环境将保持持续稳定,今后继续在互利互助的原则上发展国际贸易,推动经济发展。嬴政即位后搬到郊区,是吕不韦冒着冰雪覆盖的山路艰险赶到,一番推心置腹的话帮助嬴政认识到了太爷爷当年未亲政前的有所不为不是无所作为,管理培训生不是说脱离现场,而是要身临管理第一线,成功地劝回了谁也劝不回的嬴政。早在嬴异人时期,吕不韦无论是在“管”还是“理”方面都体现了杰出的才能,在论证对山东诸国作战可行性的时候,他深入后勤供应一线,带领骨干迅速、准确地摸清了库存军需物资的数量、质量、存在的问题,让资历非常深的上将军蒙骜心服口服。这种杰出的理事才能即使在MBA、EMBA满街走的今天也是凤毛麟角的。
在我国,杰出的管理者往往也是杰出的酒精考验通过者,吕不韦也不例外,他是一位酒德好、酒量好的双好同志,这样的同志应酬多,也喜欢应酬,爱热闹,怕冷清。孙皓辉先生在《大秦帝国》中写到商战后六国商贾与吕大宴一场宾主尽欢时说,“令吕不韦无法预料的是,数十年后(应为“十数年后”,商战这一年是前250年,吕去世之年为前235年——笔者注)他被贬黜洛阳闲居,六国大商名士感念他当年义举,竞相赶赴洛阳抚慰探视,车马塞道门庭若市,为自己招来了杀身大祸。”吕的人缘好、好热闹使得他忽视了嬴政的感受,被贬黜了还有如此影响力,还如此高调——尽管是被动接受的,但你毕竟没有拒绝,王发出了最严厉的警告:立即马上迅速迁居巴蜀。最致命的是这两句话:“君何功于秦,封地河南十万户尚不隐身?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而不思国望?”意思是,你觉得你功劳大是不是?封赏你河南十万户还不够吗?还不知道低调一点吗?你这么高调群众怎么看我这个王?你又算是我们老秦家的老几,号称是我的干爹,行为做事却不考虑影响?吕不韦应该知道这时候要低调,很可能是架不住这些人的热情,你想想六国都是什么人啊,山东人、河北人、湖北人、河南人、山西人,都是能喝酒能劝酒的,吕不韦一个招架不住就此惹来大祸。
当然,重感情,讲情义也是吕的优点。这自不必说了,正因为他是如此一个老想着别人感受的人,最后深陷与赵太后的情事中,满盘皆输。除此之外,他与西门老管家、保卫干部荆云(书中写他的儿子出生的洞窟里有辆接轴古车,取名为轲)、与夫人陈渲等等都是感情很好的。
总之,这个男人是个深受群众爱戴、同事喜欢、家人支持的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
初心成就了他,也决定了他的宿命。
三
回到他的两个主要“劣迹”。第一点基本属实,一开始他是看中一只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别人眼里的垃圾股他眼中的潜力股,想做个长线投资。本来相当个股民,结果炒股炒成了股东,还成了执行董事和首席执行官,但要注意的是,第一,他没有利用公职为自己的公司输送利益,反倒是倒贴了不少,比如六国商战时把全部家当投了进去。虽然他没有听说过“人民公仆”的概念,却几乎把一切都献给了秦和秦的人民。第二,他不仅是个劳模,还是个能人。当丞相后,利索地完成了尽职调查,除留任两个德才兼备的大拿,其余安排到基层任职或内退,又清理了全部待办未办事项近千项,相当于完成了拨乱反正。此后更是披肝沥胆,鞠躬尽瘁,他真的是一个没有读过MBA和EMBA的杰出管理人才。放在今天,应该是能经常上CCTV的。什么叫投机?别人的投资就叫投机。什么叫投资?自己的投机就叫投资——只不过是角度不同。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吕不韦先生可能是假积极,为名为财为自我满足都有可能,但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如果假积极一辈子,那就是真积极。另外,小说中提到是范雎请他到邯郸后找一个人,“视情况援手些许”,帮嬴异人也有受人之托的成分,当然,这仅作为参考。
关于第二点,生活作风主要是在嬴异人去世后以丞相、仲父身份总领朝政时期和嬴政母亲赵太后之间的事情。两人曾经谈过恋爱,后割爱给嬴异人,嬴异人去世前表明心迹,关照他和王后同权摄政当国,可名正言顺相处。那一年,嬴政十三岁左右,赵太后三十多岁,吕不韦四十多岁。赵太后以一起讨论工作为由经常召吕不韦到太后宫。赵太后,就是原来的赵姬,对垂帘听政不感兴趣,但在情感上是属于激情燃烧的那种,用嬴异人的话来说,就是“多情不羁”。吕不韦有半推半就的成分,也有不得已的原因,一开始觉得行吧反正还有点余粮,到后来发现地主家也没多少余粮了,再加上嬴政逐渐懂事,虽然战国时期风气开放,但吕不韦也有点害怕出事,所以就找了个猛男嫪毐以太监身份掩护送入代替自己——这完全不象是成功人士吕不韦平常的智商水平——可能人被榨干了就会变笨吧。吕不韦用嫪毐代替自己这件事说明他已经不堪其扰,被太后纠缠得不行了。他“进献”嫪毐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脱身,因为他觉得秦国火热的建设事业更需要他。
吕不韦仓皇逃离太后宫的时候,心中很可能唱起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歌:
你就象那冬天里的一把火
熊熊火焰燃烧了我
每次当你悄悄走进我身边
火光照亮了我
你的大眼睛
明亮又闪烁
仿佛天上星星最亮的一颗
我虽然欢喜
却也受不了
丞相府里还有公文要处理
……
总之,吕不韦还是知止的。只不过为了逃脱虎狼的追捕,他把灵魂卖给了魔鬼。
至于说他是秦始皇的爸爸,多半是当时的谣言。嬴异人不会不知道自己的娃是几个月怀胎出来的,他羸弱但不傻。例证之一是:他第一次见吕不韦的时候直接反驳了吕的“吾能大子之门”的推销: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相当于推销员说我能治你脱发少发,主人说算了吧,你先治好你的秃头再来弄我的光头吧!可见他是个明白人。例证之二是回咸阳后说吕,“情事之间公却迂腐也”,自承当日已看出“赵姬与吕公并不相宜。赵姬多情不羁,吕公业心持重。纵是婚配,亦两厢辛苦。否则,异人纵是痴心钟情于知音,也不会与公争爱。”简而言之,他看出赵姬多情豪放,而吕则是事业为重。这番话说得连吕不韦都吃了一惊,顿时茶盅跌地,茶叶溅身,完全是惊愕和击中心机的表现:还真的是异人啊。另外,秦专门有驷车庶长管理王族事务,对血统问题不会不审查,所以,吕只是嬴政的仲父、相当于亚父、干爹、不是爹的爹,但真的不是爸爸。
是时候把吕不韦身上的臭鸡蛋拿走了,再换上鲜花,这是一个历史地位不亚于商君的首席执行官。无论是经商还是从政,他都是一个有着强大内驱力的人。
四
命运的诡异之处在于,复盘时看似能够逃脱悲剧的结果,但实际上并没有选择,是一本道。仿佛是,蝉钻出地面爬上树干脱了壳,有的鸣叫十数日便是死期,蜻蜓在水中成长一跃而飞之际,也就是生命倒数的开始。悲剧是吕不韦的宿命,他的要害就是用情太深,心劲太强,而“情深不寿,强极则辱”。
对太后、对恩人寡妇清,为还旧情、人情而用嫪毐继而被卷入丑闻和谋反事件,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和败笔。这也是他在政治上陷入全面被动的开始。司法部长公开指证吕深涉嫪毐谋反案,首都最高长官蒙恬追问是否事实时,吕不韦“面色苍白”,艰难站起对这幕戏的总导演秦王“深深一躬”,又对担任群众演员的其他大臣“深深一躬”,一句话没说,“径自出殿去了”。痛苦、羞愧、后悔的心情吞噬了他,此时无言更胜千言。
对于年轻的秦王,他有如父亲一般注视着他,看着他长大,培养他。仲父之名可不是虚妄的,当年冒着路面打滑的危险开车到郊区的山庄劝回秦王,他是爱护他的。即使秦王出策传递出明显的对着干的时候,他依然是欣赏的,“小子,也为一策!”只不过,他不知道,王与臣,上级与下级,是不对等的,在上者拥有绝对的合法伤害权优势。父爱如山,情深意重,他以为是父子之间的意见分歧,打断骨连着肉。秦王却认为是严重的政见分歧和执政危机,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的严峻问题。
对于秦国,他也寄情深厚,他实在是急于想纠正他认为的秦国的严法了。虽然他声称和商君的治国思路一致,但在秦王君臣眼里却是在“打左灯,向右拐”。他的“化秦”之心一如他的阳谋策略如日昭昭,再加上他超高的人望和极大的影响力,用情越深,猜忌越深。
他的心劲太强明显地体现在《吕氏春秋》的发行上,典型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样书呈上后没有消息,其实不评价就是一种评价。吕心里是明白的,只是不甘心。以他过去的情商智商,是不会有“不甘心”这种情绪的,可能是真的老了。
他转不过弯。拐弯要拐大弯,但他已经没有了拐大弯的从容心态,他急于拐弯,一个原因是他没有拐过弯的信心了。将未经批准的《吕氏春秋》公布于市,声称能改一字者赏千金。那一刻我真的为吕不韦惋惜,这实在是过于勉强了。谁都知道文章不厌百回改,一首诗一个字不能改还有点可能,一本阐述观点的书不能改一个字,对作者的要求太高了。谁都知道没人改的真正原因是畏惧吕的身份和地位。这种通过发动群众而对王形成舆论压力,进而使其改变治政之道,不仅是犯忌的,而且是蚍蜉挡车,实在是险招。嬴政派蒙恬在挂大书的城墙附近圈出一块地竖起了一座商君石像,将围观群众与张榜的《吕氏春秋》隔离开,玩的也是阳谋,实际上是提醒吕差不多得了。吕强撑数日,只能撤去大书。
不过,我从中看到的却不是权斗,而是一个接近绝望的父亲在用自己的方法试图唤醒自己的儿,希望他能因此而找到他谈一谈,共剪西窗烛,再话夜雨时。哪怕是面对面吵一架,辩论一番,当父亲的也就收摊回家了。至于自己,由于在嫪毐事件中实在是不硬气,他已经没有脸面去主动找那个当了王的儿了。
虎毒不食子,而子未必慈父。父对子,那是在欣赏一件作品,子对父,那是在看一件模具。所以盗墓界父子结对的,都是子下盗洞,父在上守候,无他,父不会弃子。
他兼具成功商人的圆润,知识分子的清高,士侠的追求,悲天下的情怀。他怎么不悲剧呢?他的底子还是个读书人,与范雎见面时的熟知古礼、出典,以及家里挂的、刻的那些“天计寓”、“利本堂”、“坚白石”无一不在显示其价值观的同时暗示了学识不浅,大专是至少的。这些骨子里的东西决定了他宁折不弯。不是不会拐弯,是不愿意拐弯,这也是嬴政生气的地方。
秦王最后的责问其实有何道理呢?吕当然两样都当得起,但他在嫪毐事件中深受挫折,心已经是脆的了。嬴政的两句刻薄话立刻要了他的命。两人的应对都是气合之着。那一刻,吕不韦可能想起了从邯郸舍命救出嬴异人的事,想起了咸阳商战的情景,想起了亲信李斯、王绾的“叛离”,想起了毛公“秦法在前,只宜事功,不宜事学”的告诫,想起了种种,但“事已至此,夫复何言!”
当局者迷,他为别人出了多少进退之策,却对自己束手无策。
他如果坚持理想,就必须死,他如果放弃理想,他觉得还不如死。
有些人生来就是为了燃烧自己的。这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