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早上上学的时间。
校门口,学校的大门还没有开,但有些孩子早早就到了,当然这些孩子中有些是值勤的,戴上红袖套,提前往校门口一站,就是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形象;有些是值日的,需要打扫班级分配的包干区;有些是提前到了,他们没有任务只是习惯了早到校,在校门口开心的聊着天。
7:30,校门口开了,这批早到的学生有秩序的进入美丽的校园,最先迎来校园里一草一木向他们张开的怀抱。
他们可以用缓慢的步伐在校门口惬意的走着,因为处在愉悦的状态,身边的一切是友善的、可爱的、充满想象的。
他们最早来到班级,能更好的欣赏班级里的一切,谁能说这不是扩大他们视角的萌芽之举呢?
回到校门口,时间滴滴答答的走着,速度没变,但孩子们的脚步却变了,后一批总是比前一批的步伐要迈得快一些。看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上学模式中也一样适用。
时间到了7:48,校门口的节奏明显调到了快进模式:同学们走中带着跑;有的在慌乱的带着红领巾;在路上解决早餐的同学,快速的把剩下的食物把嘴里塞,小小的嘴巴鼓得像只要唱歌的青蛙。
“铃——”,一阵急促的车铃声,伴随着急刹车。“快快!”家长催促着孩子下车,孩子非常灵活的下了车,摆出背书包的姿势,家长已经把书包递过来了,前后就一秒钟,果然是上阵母子兵,配合默契!
看着学校的铁门还没关,看着孩子匆匆的背影,家长舒了口气。
一辆轿车在各种人流车流中塞了进来,完美车技!车门打开,一个背好书包的孩子走了下来,“碰”的关上车门,“爸爸再见!”头也不回向校园急行,车子迅速离开!
此时学校响起了优美的音乐,时间已到7:50,伸缩的铁门把学校的大门缓缓的关上了。保安把旁边的小门打开,迟到的同学只能往这边走。
校门口算是慢慢恢复平静,但时不时总有几个孩子在打破平静。
他们怀着紧张的心情跑进校园,但看到前面的值勤,马上放慢脚步,希望能找一条他们看不到的地方溜到班上去。
但这怎么能逃过值勤的眼睛呢?报上自己的名字班级,被记上一分。
有些老迟到的孩子想到了对策,让爸爸妈妈写一张“看病请假十分钟”的纸条,家长为了孩子班上的荣誉分,也只能配合的做了。
这样的上学模式,每天在不同的校园上演着。
先到与迟到有差别吗?
常听人说: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步线上!
一个孩子的优秀,不仅仅看他的成绩,还要看他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习惯。
成绩是暂时的,而习惯才是永久的。难道不可以说每天的校门口的那条线不也是孩子们的起跑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