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最后一篇读书笔记,时空定位依然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在不久的将来,迎来新的天地,为此各方人马都在奋斗着。本篇文章由著名音乐学家、作曲家吕骥先生所做。1948年正式发表,编入《民族音乐论文集》。1938年,当时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需要,“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并同时成立了“民歌研究会”,以自己亲身经历采录的民间音乐为对象,开展初步的理论研究。1941年,“民歌研究会”改名为“民间音乐研究会”。这是先生应“研究会”要求而撰写的一篇文章。
本文的框架如下:
从思维导图中可以看出本篇文章的一个清晰的框架思路,不得不承认,那时前辈们的文章,字字戳中要害,写的都是实际性问题,极具价值。而不是像现在,很多人是为了写文章而写。
本篇文章的前言,不纳入文章内容,我更愿理解前言是作者所想要表达写这篇的初衷。在1940年左右,音乐文艺界的诸多社团和运动掀起不小浪潮,也算是不负大家期望,研究中国民间音乐成为那时音乐界的共同要求。但是就这一迫切需要该如何做,怎么做,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目的等诸多问题还不够明晰,所以作者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并以谦虚诚恳的态度,提倡诸多人士积极参与和建议。
这些举措,在日后,甚至是今天都有极其重要的帮助作用,可以说,亏得有无数前辈的勇敢,为今日中国音乐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在学习中有了思路和方向,当然,这些方向,都是他们实践无数的经验而得来的。
一、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目的
我们研究中国民间音乐主要的目的应该是了解现在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流行的各种民间音乐的状况,进而研究其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演变过程的历史,从而获得中国民间音乐的一些规律性的知识,以为接受中国民间音乐优秀遗产,建设现代中国新音乐的参考。
我认为,研究中国民间音乐,除了上述的目的以外,更重要的是在中国音乐发展的进程中,民间音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部分。俗语说,高手在民间。而民间音乐,也是毫不逊色。从秦始皇建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音乐发展也从朝堂到民间,此消彼长。在宋元明清,民间音乐发展更为壮大,毕竟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宫廷音乐作为殿堂音乐,自然是不可降低其身段。所以流传最广,最具有群众基础的便就是民间音乐。
如此循环,音乐的发展自然就是不断向前。
在西乐传入后,大多音乐的传承遭到阻断,若想还原其面貌,必然要做更多的收集、采风、研究工作,以此来更好的建设现代中国新音乐。
二、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研究中国民间音乐,必须从民间出发。
音乐本就是伴随着人类而产生发展,更不用说民间音乐了。所以中国民间音乐定是离不开中国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故去研究它,首先要了解各族人民社会生活(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发展史等,如此这般才能了解各族民间音乐所具有的意义。
研究民间音乐,不能浮于表面。想要深刻的了解民间音乐,就应该从两方面着手出发,一方面是从音乐的形式和技术性去研究,另一方面则是更重要的人文角度出发,即表现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等具体的民间音乐的内容。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全方位的了解某一区域、某一音乐的特征。我想将这总结为有灵魂的音乐。
方法:研究当下中国民间音乐,必须研究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相互的关系与影响。
1、中国民间音乐与领国民族的民间音乐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的作用。
2、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形式问题与技术问题,不能局限于曲调与曲体的分析,这固然重要,但是同时也要重视演唱、演奏技巧上的研究。这对于发展新的演唱、演奏技巧,民族乐器风格是很重要的。不将其拘泥于书本,更多从真实感受出发。
3、将音乐研究与音乐实践相结合。这句话虽然有些政治化,但是却是真理。只有将研究结果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检验音乐性,发展音乐,再通过实践反馈于研究,不断改进,向前推动。如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与陕甘宁边区民间音乐研究会的研究工作和1943年以来的新秧歌运动是分不开的。
4、科学对待民间音乐研究工作。不能将西洋的规则一股脑搬来,也不能不去做任何的借鉴学习。所以研究中国民间音乐,应从其音乐本身出发,分析它自身所具有的规律,然后根据中国的社会生活与其发展的历史,予以呵护实际的解释。
我想总结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研究民间音乐,不仅要研究共性、还要注意其特殊性、创造性。即求同存异。
三、民间音乐的范围
这一节内容颇多,总结出如下的思维图,更为清晰明了。
四、应该研究的问题
中国民间音乐如此丰富,自然研究的问题有不少。作者根据自己所思考的,提出了如下的两大分类。
以上便是今日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