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悍的一只猫在一次演讲的时候说,写作是普通人快速崛起的一大狠招。想来这个道理我大一的时候就懂了,所以很早就开始有目的的写日记了,但是写作能力就是没什么长进。讽刺的是,毕业后因为工作关系,还在一直给别人的微信审稿。咳咳…
趁着这几天生病休假,准备先起一个好头,把写作训练这事好好拾辍一下。
懂得了很多方法,但依旧写不好文章
把豆瓣、知乎搜了一圈,选了几本口碑较好的来读。读《华尔街是如何讲故事的》,当时惊为天人,文中以各种案例讲述了“如何找到故事”“如何整理素材”“如何布局文章”“如何处理开头结尾”,读的时候激动不已,顿觉醍醐灌顶,深恨当年写作老师们怎么都是猪,自己教不好也不知道推荐这本书。
接着又把史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读了一遍,感觉好像有点味道了。这时,心里总不免有点痒痒,恨不得先下笔为快。当然,为了避免写的太差而丢了面子,还是决定从简书开始,毕竟这里没有熟人啊。
为了谨慎起见,文章写好后我没有第一时间发出来,而是选择了放两天,这样还可以再做一轮修改,以保“手发万无一失”。
可第一篇文章阅读量12,一盆凉水浇到底……
于是,总算是有点清醒,写文章这种事,急不得,需要下苦功夫,需要多写多练。
空有一颗想练习的心,却总是找不到灵感
不像练字,拿起笔对着书帖就能练。写作,首先需要找到值得写的主题,这也是个头痛的事。
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从最有切身体会的事写起,这样比较容易出感觉。刚好最近在思考“职业”对于“交际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于是动手写了篇《那些你拥有的,也正制约着你》,结果阅读量为1,这盆凉水泼的更狠……
浏览简书的时候,有写作者分享如何坚持日更,说写作主题都是提前一天用零散时间想好,比如吃饭的时候,坐地铁的时候。这似乎是一个好方法,毕竟吃饭的时候发呆总比电脑面前发呆要好。在电脑前做了一个小时,桌面word依旧是空白一片,这种感觉就像自己是一个智障。
这样,我开始时时刻刻都保持着警惕,闲下来就把见的人、看的文章、经历的事,一遍一遍的理,想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找到一些灵感。但往往一天下来,脑袋依旧空空白白。
我想方法应该是好方法,但是暂时还并不好使。
没的写,就只能去读,去模仿
“模仿是学习的捷径”。这应当是至理。如果写很难,就那就从读开始。
找了不少王小波、汪曾祺、余秋雨等人的书,准备先从国内,散文、短篇小说开始读,看他们如何写作和布局。看订阅号也是,结果差点把以前碎片化阅读的习惯都给改掉了,一见到文章就想解剖思路,做多了真是差点恶心到了我。
读汪曾祺《人间草木》后,模仿写了《家乡的韭菜烙饼》,结果简书上的阅读量再次为1,又是一大盆凉水!
虽然,学习技巧、联系写作和阅读模仿并没有让我“一战成名”,但我知道他们应当都是有用的,只是还缺少量的积累而已,我会继续努力!
关于写作,你是怎样练习的呢?有什么好的方法呢?感谢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