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解了一个新的领域:如何以大量数据为基础,研究想法如何在人群中流动和产生效应?这个研究方向诞生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媒体实验室。我对本书产生兴趣的点在于——竞争、规则和复杂性等术语,大多数人想到的是静态的,而本书作者用一种更为动态的、更有进化性的方式进行思考,通过着眼于网络中想法的流动、社会规范的产生以及复杂性的产生过程,使得基于硬件、网络和社群实验中得来的数据更具有指导个人、群体和社会进行决策和创新的现实意义。
本书作者彭特兰被誉为“可穿戴设备之父”,研究过程和理论框架结合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神经科学、心理学、决策和生态科学等学科的内容,试图解决当前人机结合的互联网背景下,处于“超连接”状态的人类,如何在网络化的社会中互动、相互影响并作出决策,算是在多个交叉学科的“相邻区间”内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乍听上去,“社会物理学”这个学科名字有点古怪,但是在看过查理.芒格将经济学与物理学进行对比(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提出经济学教授们很可能是对物理学有一种“物理学妒忌”的心理,想要有物理学那样“准确而可靠的公式”、“有序的系统”,才导致经济学用一种错误的方式去追求“虚假的准确”)之后,这个“社会物理学”的说法就显得容易理解了:借助数学和物理学中精确的计算和模型,来描述信息和想法的流动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传统物理学研究的是能量的流动如何转化为运动的改变,而社会物理学想要研究想法和信息的流动日和转化为行为的改变。即基于大量的数据进行精确的数学运算来处理,试图定量化以便描述人类行为与想法之间的相关性,但是鉴于人类比机器或者客观物体都要复杂,我不确定是否也存在"虚假的准确"的问题,也就是说数据导出的结果只能在严格限定了场景、适用条件等明确的范围内有效,很难做到普适的有效。
如此新颖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得出的研究结果还是可以拿来拓展一下传统思路的:
拥有最好想法的并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最擅长从别人那里获取想法的人。推动变革的并不是最坚定的人,而是那些最能与志同道合者相处的人。最能激发人的并不是财富和声望,而是来自同伴的尊重和帮助。
个人层面:
1.信息与决策的关系
你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探索的质量,这进而取决于你拥有的信息及想法来源的多样化和独立性。(“探索”一词来指代“使用社会网络获取想法和信息”)
对获得有创意的想法而言,观点和经验的多样性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科学、艺术或管理的主要工作是相同的:塑造一个关于世界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在科学领域,这些故事接受的是现实世界中行为的检验;在艺术领域,接受的是对他们影响当下文化能力的检验;而在管理学领域,则是对他们在商业或政府运作中能否成功的检验。
以上内容同我之前的假设是不谋而合的,即存在一种在各个社会领域通用的思维方式,按查理.芒格的说法,就是“多学科”思维方式,尽可能扩大个人的多学科知识领域,以获得多样化的思考工具和关键基础信息,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信息来源的检验、假设的迭代优化,进而做出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2.把握好个体学习和社会学习的时机
人类的长期进化导致我们有非常明显的从众意识,本书阐明了个体进行独立决策和模仿群体决策之间的利弊,指出:群体智慧处于孤立行为和“羊群效应”这两个极端之间。也就是说,你需要知道什么时候个人的决策优于群体,应该独立判断;什么时候应该节省精力,依赖群体智慧。
社会学习是关键:效仿他人的成功与个体学习相结合,要比仅依靠个体学习好得多。当你的个人信息不够清晰的时候,要多依赖社会学习;当你的个人信息足够强大的时候,则应少依赖社会学习。这些例子也告诉了我们关于好决策的重要细节。社会学习的威力体现在了社会网络中,增加你的联系人和网络的多样性能够使你更容易找到最佳策略。
我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你要维护一个多样性的网络,并识别出什么时候需要做网络接触,继而从网络中获得输入,利用社会学习的成果。
如果来自社会学习的所谓的直觉,仅仅是孤立的个体思维过于自信的形式,那么你很有可能正处于团体迷思或者回音室效应的情形中。在此情形中,一个出奇的好策略就是与直觉背道而驰。
在相信群体智慧之前,你要首先甄别群体中信息的来源是否可靠,其中一个因素,可以看来源者是否仅仅是出于自信就做出的判断,继而被跟风者循环放大形成了回音室效应,还是他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这个判断过程可以参考《批判性思维》中对信息来源进行检验的12个标准。
他们很有可能拥有独立的信息并充分信任这一信息以抗拒社会影响效应。尽可能多地找到这样的一些“聪明人”,并向他们学习。
我们的需求和偏好大多是基于我们的同伴社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而不是直接基于以个体生物本能或者天生道德观为基础的理性思考。像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是这样的极少数思考者,他们相信自己的头脑做出的独立判断。
3.最佳学习策略
在复杂环境中学习的数学模型表明,最佳的学习策略是花90%的精力来探索,即寻找并效仿那些做得好的人,剩下10%的精力应该花在个体试验和透彻思考上。
人们越想向一个特定的同伴群体学习(即越想融入这个群体)就会花越多时间与这个群体在一起。改变习惯性的行为偏好和兴趣,往往需要短时间内的多次接触。要把一种行为转变为自身习惯,我们就需要多次看到这一新行为产生的好结果(例如社会认可)。
组织层面:
1.优秀员工的秘密
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改变人们之间的连接,而不是让人们作为个体改变他们的行为上。大部分团队成员都不愿意主动跟随,除非他们看到人们争先恐后地采纳新行为。
普通员工认为,团队合作就是做好他们在团队里的那部分工作。然而,明星员工并不这么看:他们推动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共同负责目标设定、群体义务、工作活动、时间表和群体成就。
明星员工通过让每一个成员感受到自己是团队的一部分来推动团队内部一致的想法流,并且他们会尝试达到充分的一致,从而让每一个成员自愿跟随新想法。
2.如何提高生产率
层次化的众包是20世纪大部分企业所采用的模式,由于这种组织结构几乎没有同伴之间的网络激励,工作过程既死板又低效。相反,网络中互动的改变会导致生产率的改变。
频繁的交流形成了一种互动模式,它能够满足快速增长的组织的需要。围绕这些互动习惯的同伴压力能够非常高效地让人们进行协调。
高压力几乎会立刻带来更多参与,因为人们会开始相互交谈以弄明白该做什么,并进而开始形成更适应环境的新的互动模式。
社会层面:
1.社会网络如何影响个人
几乎所有的社会影响都发生在具有面对面交流关系的亲密朋友之间。两个人之间直接互动的数量既能预测相互信任的程度,又能预测同伴压力的有效性。
社会网络先驱巴里·韦尔曼(Barry Wellman)的观点看来是非常正确的:两个人之间通话的数量能够很好地衡量他们对两者关系的投资,这种投资往往被称为社会资本。信任,是驱动想法流的社会资本。
社会物理学为我们指出了另外一个方法:提供针对人们的社会网络激励,而不是提供旨在改变个体行为的经济激励或信息包。
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投资最多的人(也就是互动和合作最多的人),也是相互施加最大社会压力的人。强关系的社会纽带创造条件让同伴压力成为促进合作的最有效机制。
如果一个人能够预测他人的行为,他就已经知道了常识。但是,如果他的行为也与众不同,那么他肯定了解一些他人不知道的信息。
2.网络化社会的弹性设计准则
进化很少遗弃成功的部分,它通常或者在保持已有能力的同时建造附加结构,或者把已有的结构纳为新系统的组成部分。
西方人认为,作为理性个体,人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会自主决定采取何种行为来实现目标。理性和个人主义的思想改变了西方知识界的整个信仰体系,而今天,它同样在改变着其他文化的信仰体系。
东方社会与此相反,更像是群体的想法流灌输给了每一个个体,从而使大家都服从于同样的目标和价值体系,进而缺乏生存方式和观点的多样化。
对单一组织来讲,为了应对系统性风险,需要一组不同的系统,而不是单个的所谓最佳系统。
对社会来讲,为了维持整个社会的鲁棒性,我们需要一组不同的、具有竞争性的社会系统,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做事方式,及在需要时迅速展开这些系统的方法。我们为了最佳想法流而校正系统时所实现的正是这类鲁棒性。例如在军方和应急响应系统中,集中式的决策能力可能会中断或出错,因此他们开始在分布式领导原理中训练系统中的每一个人。
如果决策是在那些最适合做决策的场合,而不都是由最高等级的人做出的,那么这样的组织就会对破坏具有高得多的鲁棒性和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