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时代景祐三年(1036年)
丙子 一岁
公历1036年12月19日,卯时,生于眉山县(属成都府路之眉州)纱縠行。
此年父苏洵二十八岁,母程氏二十七岁。
范仲淹四十八岁,梅尧臣三十五岁,欧阳修三十岁,司马光十八岁,曾巩十八岁,王安石十六岁,程颢五岁,程颐四岁。
范仲淹因反对宰相吕夷简,贬知饶州,欧阳修亦坐贬夷陵。
宝元元年(1038年)戊寅 三岁
苏轼兄景先卒。
元昊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
宝元二年(1039年)己卯 四岁
弟苏辙生于二月二十日。
庆历二年(1042年)癸未 八岁
始入乡校,从道士张易简读书,闻欧阳修等名。
此年范仲淹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
庆历五年(1045年)乙酉 十岁
苏洵东游京师,拟应次年的“茂才异等”科考试。苏轼从母程夫人读书,“奋厉有当世志”。此年因苏舜钦进奏院事件,范仲淹等离朝出任地方官,“庆历新政”中断。
黄庭坚生。
庆历七年(1047年)丁亥 十二岁
苏洵因制科落第,南游庐山等地。五月苏轼祖父苏序卒,苏洵闻讯返家,自此居丧读书,并教养二子。
皇祐元年(1049)己丑 十四岁
苏洵作《名二子说》,名轼及弟辙。
是岁,秦观生。
皇祐四年(1052年)壬辰 十七岁
三姊受其舅程濬、姑宋氏、夫之才(正辅)之虐,卒。苏、程结怨。
范仲淹卒。
皇祐五年(1053)癸巳 十八岁
至是岁,日益壮大,好读史、论史,章亦好道。晁补之、陈师道生。
至和元年(1054年)甲午 十九岁
娶妻王弗。张方平镇蜀,访知苏洵之名。
是岁,张耒生。
至和二年(1055年)乙未 二十岁
以诸生谒张方平于成都,张一见待以国士。
嘉祐元年(1056年)丙申 二十一岁
张方平致书欧阳修推荐苏洵,苏轼、苏辙随父进京.兄弟俱获开封府解,拟应次年的进士试。苏洵上《书》欧阳修,并上所作《洪范论》、《史论》,修大称赏之。
时欧阳修任翰林学士,荐苏洵于朝,洵文名大盛。
嘉祐二年(1057年)丁酉 二十二岁
正月六日,以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应省试,所撰《刑赏忠厚之至论》无所藻饰,
一反险怪奇涩的“太学体”。梅尧臣得之以荐,欧阳修喜置第二。省试时并作杂策五首、诗一首。
母程氏卒于家,父子三人回蜀治丧。
嘉祐四年(1059年)己亥 二十四岁
母丧服除,十月与父、弟携眷赴京,沿岷江、长江东下,岁末至江陵,将三人一路唱和诗歌编成《南行前集》,苏轼作序。
嘉祐五年(1060年)庚子 二十五岁
回朝,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洵试秘书省校书郎。
梅尧臣卒。
嘉祐六年(1061年)辛丑 二十六岁
与弟苏辙同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制策,苏轼入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二月赴任,苏辙送至郑州西门。苏洵授霸州文安县主簿,在京编撰礼书;苏辙制策入四等,除商州军事推官,知制诰王安石封还诏命,辙遂辞官不赴,居家侍父。
《石林燕语》卷二云:“故事,制科分五等,上二等皆虚,惟以下三等取人,然中选者亦皆第四等。”
嘉祐八年(1063年)癸卯 二十八岁
三月仁宗皇帝崩,英宗即位。
苏轼在凤翔任。时陈希亮知凤翔府,其始,轼与希亮不甚叶,作《客位假寐》诗。。 秋,考试永兴军。王安石丧母,苏洵不赴吊,作《辨奸论》刺之。苏轼兄弟有“嘻其甚矣”之谏。 宋英宗时代治平二年(1065年)乙巳 三十岁
凤翔签判任满代还,转殿中丞判登闻鼓院。召试馆职,除直史馆。
妻王弗卒。
此年宋廷议英宗本生父濮安懿王称号,宰相韩琦、参知政事欧阳修,与天章阁待制司马光、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激烈相争,史称“濮议”。
治平三年(1066年)丙午 三十一岁
苏洵卒于京师,苏轼、苏辙兄弟护丧返蜀。
治平四年(1067年)丁未 三十二岁
在家乡眉山居父丧。
宋英宗崩,神宗即位。欧阳修罢参政,知亳州。
宋神宗时代熙宁元年(1068年)戊申 三十三岁
除父丧,离蜀赴京。
神宗召见翰林学士王安石,酝酿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己酉 三十四岁
二月,王安石参知政事,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苏轼至京,除判官告院。苏辙除条例司检详文字。四月,诏议改贡举法。五月,苏轼上《议学校贡举状》,认为不当轻改,得神宗召对。御史中丞吕诲弹劾王安石,出知邓州。秋,苏轼为国子监考试官,策题讽刺王安石。神宗数次欲用苏轼,被王安石阻止。冬,苏轼权开封府判官,作《上神宗皇帝书》,全面驳斥“新法”。
《能改斋漫录》曾记一事,言轼作诗以讽安石:“安石作假山,其中多诡怪。虽然知是假,争奈主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