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坚持一天读一本书,读了几周后,重新拾起每天写点东西的习惯。原以为这几周的阅读经历已经打通我的任督二脉,足以让我在写作中游刃有余。结果,抬起笔,过了三秒,又放下了笔,这个循环持续了n次,终于在第三个小时憋出4个字来:写不出来。
于是我对输入——输出公式深表怀疑:为什么我输入了,还是没有输出。
重温一部老电影时,依旧被美轮美奂的场景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这时脑中突然蹦出一个想法:我看了这么多好电影,什么时候我才能做一部这样的电影啊。
然后突然之间,困惑我已久的问题便想清楚了:
审美力提升有积累过程,通过大量观察和分析优秀作品得来,看电影便是这样一个过程;创作力提升也有一个积累过程。但「做」比「看」耗时久(1小时看完的影片,做可能需要 1000 小时或更久),所以一个人的创作力永远低于审美力。
这跟阅读与写作是一样的:阅读就是一个「看」的过程,你大量阅读,见识不同风格、体裁的好作品,慢慢拥有挑剔的眼光;写作则是一个「做」的过程,就像读一本好书可能只需要一天,但是要写出这样一本好书则需要一年。所以,很正常地,输出的水平永远低于输入的水平。
而审美力和创作力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问“为什么我输入了,还是没有输出?”这样的问题就像是问“为什么我欣赏超模身材的美(审美力),但我不是超模一样(创造力)?”一样,拥有混乱的逻辑。
阅读和写作,从来都不能混为一谈。
阅读本身需要投入、包容、体认,才有了打破自身的局限和狭隘的可能性,也便有了打量自身和人类的眼光,于是开始懂得真正的谦卑和哀矜;
而写作,是个人内心深处的表达,就如杜拉斯所说:“在文字里,我延伸着我的暴力,让爱情窒息到无处可躲,使我想哭的是我的暴力”。而这份表达,开始让我们有所惧,惧怕自己的浅薄,没有底气。
所以尽管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素材,捕捉灵感,但也只是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具有因果关系的理所应当。
至此,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我输入了,却没有输出这个问题。从此以后就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我读了那么多书,自然就下笔入神了。
当然,接下来,你有两种选择:
视之为不创作的理由(「我永远不可能做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视之为持续创作的动力(「让我再来缩小一点差距」)
所以,你的选择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