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简单。
因为自我问一下,当我们投资一家公司的时候,我们到底在投资什么?
言简意赅,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有些道理,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上面这句话据说是出自《教父》系列,但是我仔细查证了下,并没有。但并不妨碍,这句话说的很好。
既然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投资该如何研究公司呢?
在定量分析上,也很简单。
作为大道的学徒,脱口而出,买公司,就是买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折现。
我认为,定量需要的能力,循着这句话,看财报勤快些,基本的财会知识扎实些,就能超过绝大多数的股民了。
难在定性分析上。
正所谓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难的永远是,找到什么是对的事情。
这里分享一些我在对公司定性上一些经验。
这里降低下预期。因为概括下来,也无外乎是「不懂不投」的延伸。
我自己本职工作是一名产品经理,所以爱产品,也爱投资。
这份工作给我的经验就是,在你不了解所有的信息之前,不要轻易的去写PRD(产品需求文档)。
如果你需要优化购物车,那你就要能找到的电商app都下载下来,去体验他们的购物车逻辑,然后,在所有的方案之上,再去产出你的方案。
这是产品的基本功,但是坚持下来并不容易。
很多二、三流的产品经理,也许也很勤奋,但是习惯于「战略上的懒惰」,他们匆匆忙忙、不动脑子出方案,二流的公司并没有能力和流程来筛出这些问题。
于是,最终的结果就是,你会发现这个APP、这个功能,改了又改、动了又动,三天两头改版,看起来花里胡哨,其实里面没有什么逻辑。
无非是思考不到位,后面的举措一直在为之前的擦屁股。
但是 1.0 做不好, 2.0 更难做。
因为你必须妥善处理 1.0 的狗屎逻辑。
因为「不懂不投」,我投资的公司都是我熟悉的,刚好这些公司的「产品」,多半都是APP,比如微信之于腾讯、拼多多APP之于寻梦科技。
所以我在定性上,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紧盯它们的APP。
去深刻得体验,去把软件所有的角落走一遍。
关注每一个功能和细节的更新,动脑子去想,它是正确的吗?背后的思考是什么?
这个思考是一贯的吗?是在持续正确吗?
还是根本就说不清楚逻辑,怎么一会是东,一会是西?像一团迷雾。
作为面向C端用户的APP,产品即战略。
忽略什么「xx商业操作系统」的口号,你只需要回到消费者的角度,去体验,去比较,他们的 App 真的好用吗?
这些人,真的花时间在持续做正确的事情吗?
持续的观察,不断自我询问,在公司定性研究上,就可以慢慢看出端倪。
这是我的一点微小的经验,希望对诸君有益。
最后,请不要作为投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