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太明白什么是个人核心竞争力,一直很焦虑觉得想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随着网课的爆炸式增长,更加剧了我的这种焦虑,觉得讲的内容都很好、都很有用,觉得自己虽然在不断学习、但和牛人差距却越来越大。随着个人工作和生活经验的增加,随着不断的思考和总结,我慢慢有种微妙的感觉,我这学习的各种知识和能力,都只是表象,缺乏一个主线和底层核心。于是,我想要找到一些底层的核心能力,一些无论时代科技如何变都不会改变的东西,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有这样一些中心点,可以牵引出不同的网状结构,而这个中心点放到任何一个网中都可以散发出它的能量,能够游刃有余,我不确定是否有这样的东西。
最近几年,培训咨询经验多了,特别是有意识地运用了结构思维、思维导图后,我惊喜的发现结构思维就是其中一个底层,它就是这样一个中心点,由它牵引出不同的网状分支包括培训材料设计、表达逻辑提升、咨询框架和问题架构、读书、写作、知识系统整合、思维导图、有效沟通、一个人的全面解构。而找到它的过程中又让我发现了了另一个:拆解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正是因为把自己所做的事情、所需的能力进行了拆解,才看到了共同点。拆解无所不在,拆解世间万物,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拆解生涯咨询和跨界,让我明白个人核心能力才是本,让我发现底层能力是什么;去拆解商业模式,让我理解公司竞争力与个人的类似;去拆解万事万物,让我明白变与不变。
拆解生涯咨询,我发现个人职业发展三大类(定位、发展、平衡)只是不同问题的不同呈现面,核心是个人效能。如果定位有问题,无法在现有工作中马上去切换,那就需要提升能力,更高效完成工作,争取更多时间去找寻想做的事情、为想做的事情做准备;当然发展自然不用说,就是能力的问题;如果是平衡问题,同样的如果个人效能提高,可以更快更有效完成一件事,那就有时间去做其他重要的事情,一个例子最让我佩服:一个妈妈照顾两个小孩、肚子里怀一个,学习、工作、家务三不误,考上哈佛。未来是个人品牌时代,品牌核心是术业有专攻,在某一个领域专研、有自己的一套系统、有趣有料,能接地气也能拔高。近一年的网红经济、网红直播是昙花一现还是可持续商业模式,要保持发展态势和用户粘性,最核心的还是内容,真正是好的东西,而且能兑现价值、持续更新刺激不同需求。万金油已经无法在职场中有很好的发展了,所以个人核心能力/个人效能是职场持续发展的根本。
拆解跨界,会发现它只是对核心能力进行了不同的组合,不同组合会有不同的身份。我们看到的厉害的斜杠青年、跨界的成功人士,从他们不同角色的表象往深处分析、去拆解,会发现这是他们个人核心能力的体现,如大牛雕爷孟醒,一个在牛腩餐厅里熏着精油搞先锋戏剧的专栏作家,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去做投资人,他们能成功是因为他们在不同平台和角色中快速学习、将已有核心能力迁移过来并整合在一起,让这些经验和能力与新的平台、角色发生化学反应,脱颖而出。 所以,“本来无一界,何处来跨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并没有跨界,只是拆分出来的个人核心能力的不同组合方式,界只是提供了不同的呈现面。
个人如此,企业也是如此,很多毕业生趋之若鹜的大公司现在已渐渐失去了光芒,或者说不仅仅只是他们的舞台,这个商业社会如今更加多元、更加有趣,大公司胜在资源、网络,但对市场反应速度、创新能力、犯错的胆量、迅速调整改变的勇气却不及小而美的公司,不一定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了。现在已有这样的趋势,有些大公司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让企业不再是一个整体的企业,而是不同功能单元、不同的小企业的集合体,类似于一锅炖菜和一盘沙拉的区别。海尔的尝试就被人称道,海尔提出的企业平台化,就是打破原有的科层制体系,改变上级管理下级的模式,转变成“为员工提供创业服务”的孵化器,而8万名员工则转变为2000多个小微的自主经营体,自主研发不同的产品,公司给予平台和资金。这些大公司拆分出来的单元其实就是小而美的企业,而他们也是术业有专攻,专研在其中一个方面,有其核心竞争力。企业在面对转型时,要跨界多元化发展时,也要了解在不同的界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有哪些迁移。很多公司不管是横向跨还是纵向跨,最终会连点成线,如阿里的生态圈,它的核心是大数据,而由这些大数据散发出去很多分支:衣食住行金融。
拆解世界万事万物,回归本质,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都是不同元素的不同组合。创新、个性化由此来,拆成不同组成部分,改变某个/某些组成部分,就会是一个新的产品,比如乐高玩具;比如一家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家饰公司,用3D打印出和自己家一模一样的构局和选择的家居装饰的搭配看效果,然后生产过程中将不同单元按客户需求组合在一起,类似宜家手法。拆解我们的工作任务,一次搞定一个任务很难、也容易造成执行动力和拖延问题,所以索性拆成不同的组成部分,一次搞定一个部分。遇到比较困难的任务时、看似不可能,可以去拆它,拆成容易的部分再开始。中医软件开药方,拆出不同症状和药效匹配,进行不同组合。小孩教育,找到各种技能学习的底层能力,比如学乐器最重要的是节奏感,这种节奏把握能力可以应用到培训、演讲、人际交往中。这就是拆解极其有趣的地方,大脑中自动就会有思考过程流动,像是在玩一个脑洞大开的游戏,在大脑中将万事万物拆分,想象自己用手去拼接不同的组成部分。
让我更系统的了解底层能力的是冬吴相对论的一期节目:“跨界的变与不变”,里面提到的底层核心能力是:仁义礼智信,仁指共情力,义指逻辑能力,礼指尊重能力、换位思考,智指寻找事物相同点与不同点、连接整合、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信指坚持一个信念的能力。无独有偶,这些能力和《全新思维》中提到的右脑六大能力(故事力、共情力、整合力、意义感、设计感、娱乐感)很多是相通的。让我更加确信相通是因为这些才是人之本,是人的根本需求,是技术、智能无法取代的,结构思维练的就是义:逻辑能力,拆解练的就是智: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公司而言,同样如此,公司的仁:真正去除我执,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义:规划有趣的游戏规则;礼:尊重竞争伙伴和客户;智:不局限于本公司发展,而是看到本行业整个产业链、不同行业的链接;信:坚持公司的价值观和愿景。所以,经营公司和经营个人都是一样的。
如果能看到和修炼底层能力,了解人性、了解人的需求、了解自己,就能提高在快速变化的环境自己的应对能力。就如琅琊榜中梅长苏,他每次出招都那么镇定,虽然他的每次布局大部分是在他计划内,但很多变化却是他无法预料的,环境可能会变化、人的行为和选择也许会不同,那就会不同的情况发生,会有不同的结果,但他每次都能逢凶化吉,无论怎么变,结果对他们那一方都是好的。现在想来,是因为他事先有一个大框架、画了一个圆,这个圆中出现的人、每个人的个性、需求、软肋、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他都非常了解,所以他会设计出一个局,无论里面的人是选择向左还是向右,他都考虑到了结局,都能很好的应对和把握。
现代信息社会,变化如此之快,信息如此之多,很容易自己也变得浮躁、焦虑和跟风,但是虽然时代有很多在变,也有一些没有变的东西一直存在。科技、技术在变,但是人的根本需求层次没有变,环境、所用物品在变,但是人的情感需求、归属感这些心理诉求、一直希望有一个原点让自己知道自己是谁这些是没有变的。这就是禅定与创新,定的是底层核心力、中心点,创新的是因势而做出的调整和变化、不同的界、不同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