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答案:所有看得见的行为是背后看不见的价值观,信念而促使的。
一. 什么是信念?
1.信念是“事情应该是怎么样的”,“事情就是这样的”的主观判断。
信念就是被触动时形成的想法。你看到的永远不是真相本身,而是你被植入的信念的投影。
2.在意识层面的信念较容易觉察,在潜意识层面的信念不易被觉察,但又决定外在的真实结果。我们由环境影响和过往的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包括原生家庭、生活和工作甚至感情上的,会形成顽固的限制性信念,信念产生自动化反应,在方向与事件中做出自己不同的判断,选择了最终的结果。而这种选择,形成了人生结果。
因为头脑层面懂了,现实中总是能逃避就逃避,所以感受和体验层面还没懂:没有经过践行的知识,都是过眼云烟!实际上,大脑吸收知识的机理从来没有变:听讲只能让你吸收5%;阅读可以吸收10%;和朋友讨论吸收50%;践行则能吸收75%;教会别人吸收高达90%。
通过头脑想明白,和经过一步步努力将经历转化为体验层面的明白是不同的。前者一种状态会时而看似明白,时而糊里糊涂,事儿上经常还是纠结不清;后面一种状态像是揭开了脑子上蒙的那层纱,揭的过程虽痛苦漫长,但承受下来后的真明白是不会退转的。
前者就是道理我都懂,但是做不到;后者在一点点领会以后,不断加深对自己的认知,然后更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最后更理智更勇敢地往前走。
你相信什么,你就会创造什么
你创造什么,你就会看见什么
你看见什么,就会回过头来证明自己原先的想法是“对”的
因为你的信念总是自我证明的你是“对”
你所不相信的总是自我证伪的
二.人并没有与生俱来的信念,每个信念都是通过后天习得并由经验磨砺出来的。
有些人对自己的信念往往有着偏执的自信,无论什么样的事实摆在眼前都能选择性失明。而越是成功的人越具备现实检验能力,能够观察思考因果,根据事实调整自己的认知。
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或者想要让自己有所进步,不从自己的想法或者从自己的动机上去改变的话,那么我们的一生是很难有所改变的。
别总把希望寄托在这样的想法:“时间过了、时候到了,事情自然就会好转。”不要有这种想法,而是要看看当下自己能不能改变自己的一些想法、改变一下自己的动机,那么才有可能真正改变自己的人生,改变自己的命运。
很多时候,人们口中认错,行为上却不改,其实对道理只是"知道",而不是"明了"。当"明了"时,就看到了其中的因果、缘起和智慧,然后降服情绪,改掉习性,克服惯性,斩草除根,达到知行合一。看起来简单,其实需要将经历磨成经验,然后依次经历争、辩、痛、思、悟、决、行。
也有朋友说,你说的我都懂,我也想改变,但是三天撒网,两天打鱼的。是的,这是大部分朋友的状态,被朋友指出你的问题后,痛定思痛后,想改,行动了几天就打回原型了。你之所以卡住,是因为你把能量用来对抗触痛你的人,没有打开向内探索疗愈的开关,我们把能量用在自我探索和疗愈上。记住:所有触痛我们的人都是帮助我们尽快进入幸福轨道的贵人、天使和陪练。
愿意为自己的感受和行为负责,不是一味责怪告诉你真相你的人, 虽然真相有时不太容易面对和接受。成长的路从来都是伴随着痛苦,想要拥有将痛苦转化为资源的能力,就得去面对去经历,去吃苦去承受,还得多觉察和思索,光听道理没用。
我们要练习:穿越事物、行为的表象,看到背后的驱动力和动机,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对生命的关切,不是那些负面情绪触动了生命的伤痛,而是心中能够接近那些光明,和生活的信念融为一体,成为一种内在的力量和生命重新出发的意识。
疫情终将过去,我们要学会放下旧年、过去的种种,而是要带着全新的信念和勇气,迈向未来。无论是这个时间也好,还是我们每个人的境况也好,它都是不断地在改变的,每一次的改变就是一次机会,因此我们要懂得珍惜、善用这些新机,为自己的修行或生活带来正向的改变。
具有无知之智的人,会以富于弹性的态度,不断反省自己,随时准备放弃自己原有的见解和信念;会以开放的胸襟,随时准备接受新的知识和见解,或以宽容的态度、同情的理解,对待他人的信念和生活方式。在与他人的交往和交流中,他会以低位姿态进入,以虚空的状态、零位状态、甚至负位状态进入。他习惯于以存疑的方式、有保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如果需要拿出一个结论,他提出的往往是暂时的结论、有时干脆是没有结论的结论,从而敞开着继续探讨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