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七
从去年国考的笔试成绩出来开始准备各种材料和面试,到2月底面试结束,整个人的精神都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国考、找工作还有写毕业论文,很多事交织在一起,有很多感悟,想表达的东西有很多,写出来的第一篇却是关于一本书的感受。
准备面试的时候一直没有时间和心情看书,现在没有之前那么忙,不过最近也没有心情去读那些大部头的书,所以就挑了一些短篇来调整心态。
可能是因为文化上的同源性,日本书翻译过来后读起来不像欧美书那样语句怪怪的,给人的感觉日本人说话平平淡淡但又絮絮叨叨,不过读起来却显得很耐读和自然,其中译者的翻译应该也做了很大的贡献。
《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也是我读的第一本村上春树的书,薄薄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孤独的书,孤独这个词在中国被用烂了,这主要归功于那些无病呻吟、顾影自怜的心灵鸡汤畅销书,导致现在很多人看到孤独就恶心。
日本作家对于“人性”、“美”、“死亡”和“孤独”这些主题的追逐是狂热且偏执的,我很有幸读到了这本书,没有无病呻吟,只有淡淡地讲述。
这是一个清新的故事,“我”在酒吧里喝酒,去卫生间时发现一个少女醉倒在地上,“我”遂将她搀扶起来送她回家,第二天清晨,少女发现自己一丝不挂,便以为“我”侮辱了她使“我”有口难辩,机缘巧合两个人又见面了,关系又变得亲密起来,但最终这个少女又消失在了人海中。很简单的小故事,在故事的推进中交织着“我”的独白,回忆,两个人的对话,轻快而又有共鸣。
第一遍读完,合上书,有点懵,这本薄薄的书讲的到底是什么?我的第一感觉是孤独,一种不那么沉重的孤独。去豆瓣上看书评,大家也是这么感觉的,这让我有了些信心,但是有很多话想说却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我又读了第二遍,记下了其中的语句,结合我的理解写出来。
性和爱
“我”21岁,算上这个少女有过四次爱情。
第一次是在“我”17岁的时候,“我”们彼此相信互相爱着,高中毕业后分道扬镳,“缘由已经忘了——忘了也不以为然的缘由”。
第二个女孩,她16岁,在“我”的宿舍住了大约一个星期。“她每天睡过中午才醒,吃完饭便吸烟,呆呆地看书,看电视,时而同我进行索然无味的性交。”最后只留下一张写着“讨厌的家伙”的纸条就走了。
第三个女孩是在学图书馆认识的法文专业女生。“称我的阳物为‘你存在的理由’。”
第四个女孩就是这个酒吧里遇到的少女,“我”和前面三个女孩都“困过觉”,但是和这个女孩却没有,然而却可以看出来“我”是最喜欢她的。
性和爱,代表着人类两性关系中的两个维度,性是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的生理本能,有了性,人类不断繁衍,才有了现在的文明,这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性快感就是经过大自然的选择留下的,人们为了得到这种快感反馈就会不断地繁衍生命使种族得到延续,性快感是鼓励和刺激这种繁衍行为的一种积极反馈,性是没有感情的,它的本质就是使种族能够得到延续。而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契合,产生而又限制于人类特有的道德体系中。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我们很难给出确切的定义,也很难触及它的本质。爱情使两个人彼此关心爱护,赋予性以感情,或者说升华,爱到最后是可以超越性的,但是每一段爱情在刚开始,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潜意识中都会有一种性的冲动。
“我”在与前三个女孩交往时,可能仅仅是为了性快感,除此之外再无精神上的交流。当没有感情的性快感高潮退去,跌入了空虚无底的深渊,这种巨大的落差,使人感到无比的孤独,这便是那句“时而同我进行索然无味的性交”带给我的感觉。与前三个女孩不同,“我”与第四个女孩进行了非常多的精神交流,在她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后“我”仍然念念不忘,而自始至终“我”也没和她有过性。
分别
科技使人与人之间联系越来越方便,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但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却没有意料当中的那么近。交通的便利使我们的同学遍布各地,互联网让我们有了随时随地工作的条件,但正是这两个东西,一个从空间上,一个从时间上,阻断了我们和朋友们的联系,不再朝夕相处不再有共同语言,拿起手机点开微信却不知道怎么开始这段对话,或许你点开微信能够有说不完的话,终究面对面交流的温度和互动是手机无法满足的。
但是这又是在人类的进步中不可避免的,终究我们要学会一个人生活,如周国平所说,灵魂只能独行。
有一天“我”接到了电台节目打来的电话,说有人为“我”点了一首歌,让“我”猜猜是谁,最终我努力想起了那个女孩,我从她那借过一张专辑,弄丢了一直没还,我记起了,去店里买了一张新的打算还给她,但是翻遍了高中的通讯录终究还是没能找到她,那张唱片,“我”就放在了唱片架的尽头。
巧合的是,在买专辑的店里,“我”碰到了那个酒吧里的女孩,从此开始约会。
在“我”回东京前,
“ ‘我 ’和她相拥而眠,‘想和我性交? ’ ‘嗯。’ ‘原谅我,今天不成。’ 我依然抱着她,默默点头。‘刚做过手术。’ ‘孩子?’ ‘是的。’ ”
“‘也真是怪,什么都不记得了。’‘真的?’‘我是说那个男的。忘得一干二净,连长的模样都想不起了。’我用手心抚摸她的头发。‘好像觉得可以喜欢他来着,尽管只是一瞬间……你可喜欢过谁?’‘啊。’‘记得她的长相?’我试图回想三个女孩的面庞,但不可思议的是,居然一个都记不清晰。‘记不得。’我说。”
等到“我”从东京回来,女孩已经辞去了工作,离开了那里,在人的洪流与时间的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等到夏天回去,我便经常走那条同她一起走过的路,坐在仓库石阶上一个人眼望大海。想哭的时候却偏偏出不来眼泪,每每如此。《加利福尼亚少女》那张唱片,依然呆在我唱片架的尽头。每当夏日来临我都抽出倾听几次。”
文中没有对这个女孩的背景做详细的介绍,但我们从对话中可以想象到这个女孩经历过什么。
这两个孤独的人终究没有走到一起,就如同两条相交的直线,相交于一点,但相交的部分也仅仅只有那一点。
两个灵魂究竟怎样才能走到一起?
生命的意义
村上春树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那是一个青年钻进火星地表无数个无底深井的故事。井估计是几万年前由火星人挖掘的。奇特的是这些井全都巧妙地避开水脉。没有任何人知道他们挖这些东西出于什么目的。实际上,除了这些井,火星人什么都未留下。没有文字没有住宅没有餐具没有铁没有墓没有火箭没有城镇没有自动售货机,连贝壳也没有。唯独有井。至于能否将其称为文明,作为地球人的学者甚难判断。”当青年人从井中爬出来却发现。
“你在井内穿行之间,时光已流逝了约15亿年,正如你们的谚语所说,光阴似箭啊。你所穿行的井是沿着时间的斜坡开凿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是在时间之中彷惶,从宇宙诞生直到死亡的时间里。所以我们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只是风。”“有句话问一下好么?”“愿闻。”“你学得了什么?”大气微微摇颤,风绽出笑容,须臾,亘古不灭的沉寂重新笼罩了火星的表面。年轻人从衣袋里掏出手枪,用枪口顶住太阳穴,轻轻扣动了板机。”
当我们老的时候回头看,我们度过了一个怎样的人生?无论是一成不变还是丰富多彩都可以,成功的人生从来都是一个伪命题,有些东西我们能够选择,但是无奈的东西更多,这些东西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只要你自己觉得过得还可以就可以了,无需过多考虑别人怎么评价,只是不能因为自己伤害别人。还有一点,千万不要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埋怨是最失败的事情。
相比于宇宙而言,人类存在的时间可以说忽略不计,人类是多么的渺小而孤独,但是人类又是伟大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研究生命的本质和起源,生命无法永恒所以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
“你学得了什么?”
“祖母辞世的夜晚,我做的第一件事,是伸手把她的眼睑轻轻合拢。与此同时,她79年来所怀有的梦,便如落在人行道上的夏日阵雨一样悄然逝去,了无遗痕了。”
孤独在村上春树的笔下是那么的举重若轻。
这本书中描写的孤独不像那些畅销书,把孤独说的那么沉重,那么骄傲自豪,那么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孤独在村上春树的笔下,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为了生活奔波的公司职员穿着西装穿梭在车水马龙的都市中,虽然身边行人车辆来往不绝,但是小职员的孤独感使他仿佛置身于广阔的土地上,而他身旁的这些与他毫无关系,就像处在不同的空间,这是一种巨大的孤独,但又因为孤独的巨大而显得无比自由。
他在街头怒吼一声,就像寂寞的声音,在空谷深处长久回荡,无人应答。而他身边的这些人也处在各自的维度中,为自己的生活奔波,与身边的人毫无交集。
书中描写的故事一幕又一幕的从眼前划过,如同电影一样。
“一切都一去杳然,无人能将之捕获。”
“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孤独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身处这个艰难的社会中,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和不被理解,一些人在面对孤独时特别苦大仇深,全副武装,其实没有必要,孤独就像我们的朋友,时不时会来看看我们,我们不必惧怕,打个招呼,然后继续我们的生活。
使我们崩溃的从来都不是孤独,而是在面对孤独时我们所选择的自暴自弃。
用一首词作为结尾吧,读完这本书就想到了这首词,感觉还是很贴切的,以前没有觉得这首词写的有多好,长大了,理解了,也体会到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愁与那孤独,应该差不了多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