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停课不停学”号令出来,全国上下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学平台、录播平台和形形色色互联网公司、在线教育公司,以及跟教育教学不搭界的各种直播平台,一夜之间都一哄而上,要给学生上课了。可是没几天,网上却呈现一出出魔幻网课。
网课平台崩了,教师当主播慌了,学生眼睛花了,家长内心呐喊:快开学吧!
学生
说好的“延期开学”变成了“提前云开学”,“停课不停学”变成了“放假也要不停学”,刚开始感觉“网课有一点上头”,又被告知“暑假和周末可能要泡汤”……对很多学生来说,超长寒假已经从美梦变成噩梦,除了组团给“钉钉”等APP打一星差评,郁闷无处发泄。
轮番在微博上举报自己学校的网课安排不合理,并组团给相关授课软件打差评。四川一位高二学生说:“先被免费赠送‘价值上亿’的寒假作业,后来网课开始了早6点半到晚上10点40分,自习都要开视频。最可恨的是已经没有周末了,现在又说暑假也要缩水?”一位高三学生说:“高三了只能拼,网课没错,但我抗拒的是时间安排,上1小时休息10分钟,一天最少是6科,总共6个小时,铁人也不能这么造啊!”
老师
为了网课,老师煞费苦心,更有老师自我调侃,从一线教师变成人了十八线女主播……
“我做错了什么?鼓起勇气开直播,上线了,掉线了,上线了,下课了,一不小心静音了。播了20分钟,40个学生给我点了4万个赞,打我幼儿园毕业再也没见过这么多小红花,也不知道他们听没听课。”一位老师说。
直播上课40分钟,只听到老师的一句“可以听见吗?”
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接触过直播形式的互联网应用,甚至可能对电子产品的使用都不是很熟练,但是也在坚持学习。并且为了保证效果,方法极为硬核。
家长
“我做错了什么?陪孩子上网课这一天连上个厕所都来不及。”一位家长说,辗转于n个微信群、钉钉群、QQ群,手机换到平板,平板换到电脑,帮孩子打卡、拍照、录视频,写作业、检查作业、上传作业。还要一边查资料、写ppt、给老板汇报工作……
即便各显神通,还是有家长反映,主观密集的课程安排、老师备课条件的疏漏和客观的网速问题,都让直播教学和高效课堂背道而驰。愈演愈烈的“网课大战”,带给我们的不应该是只是笑点,更多的应该是思考。
01、师生信息化软实力太弱
“人”是教育信息化也是整个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教师的培训,也不仅仅是产品的功能和应用训练那么简单。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先导,教育信息化需要老师从观念到方法到专业成长方式的系统创新,需要学校评价、管理的系统改革。这些软实力需要较大的投入,需要时间,还要有强有力的措施。而人这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直被忽视。
疫情期间的远程教学为什么做不好,为什么师生都叫苦不迭?硬件只是部分原因,信息技术软实力太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小学盛行的老师讲学生听、大量布置作业、大量安排考试等落后做法,已经让中小学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师生苦不堪言。把这种线下就已经非常落后的做法搬到线上对学生的伤害就更大了。
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学生充分自主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我们的老师习惯了管控,习惯了包办一切。所以有大量老师在实施远程教学时,通过视频上跳绳课、写字课、表演课、唱歌课。恨不得学生家庭是个可以直播的体育馆和歌舞剧院,恨不得各个家长都是摄影师。
师生信息技术素养,特别是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虽然也出台了教师信息技能培训标准、培训课程标准,但是在实际执行中,特别是当经费不足时,硬件建设优先保证,培训、教研等就被忽略,或者让企业免费提供。其实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是个专业活,一般的公司哪有能力免费提供?最终导致设施设备有了,却没有人会用,能用,融合创新就别提了。
针对这样问题所在,日前,为应对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停课不停学”的实际需求,服务和保障教师在线教学,为教师们排忧解难,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统筹整合国培计划、师范院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等远程培训机构和资源,组织多方力量制作了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资源包。目前部分内容仍在不断地实时更新之中。
同时,线上的形式老师们修改作业效率降低。无论是通过拍照发微信,还是上传到系统客户端,批改时间都延长了许多。
另外,直播时老师开着摄像头,但看不到学生的画面,就很难把握学生课堂的学习状态,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只能通过低效的家长反馈进行。
线下教书的老师不习惯,上了年纪的老师使用难。如果学生在课业上的负担和精神上的压力增加,在老师和家长的努力下,上课效率反而变低,反而成为在线课堂抵触情绪的症结所在。
02、“掉链子”的教育信息化
疫情成为试金石,把教育信息化推到了万众瞩目的位置,却没想在这关键时刻“掉了链子”。
按照国家和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理念、架构和招投标文件的描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疫情期间服务师生教与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很显然,很多学校的师生的确在开展远程教学,却没有在使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钉钉、微信、QQ抖音、快手等各类平台成为了老师选择的上课工具……
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的思考,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Ø 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
大家都乐于建大平台,添置设施设备。建录播教室,建双师课堂。凡是买硬件,建硬环境都来劲。大多不愿意,或不考虑软件支撑,也不愿意在软件上花钱。都乐于建,不考虑用不用的起来,用在哪里,尤其不考虑大家用,常态用。
Ø 重试点轻推广,重时髦轻常规
这些年,地方和学校都在做各种各样的试点试验和样板,却很难看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几百几千人的学校热衷建一间豪华的录播教室,不考虑其他几十间、百余间教室怎么办。VR流行了建VR实验室,AR流行了建AR教室,STEM流行了建创客空间,双师课堂流行了建双师课堂,班牌流行了买班牌。这些功能教室,平时主要是少数教师在使用。
大量的教室并没有获得必要的信息化武装,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条件进行信息化的实践。要命的是造成学校信息化怪状:少数人在不知所以地干,大多数人在不知所以地观望。
Ø 没有形成保障机制
吸引企业参与,是这一轮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能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和优质服务的优势,促进信息化持续发展。可是在实践层面,很多地方政府由于没有资金投入,或不愿意投入,鼓励引导企业免费建设,动员捐赠平台甚至硬件设备,价值很高的项目搞零元招标等。
引导不当的结果是,企业或者占坑排他,或变相收费,公共服务空间,因此受到污染。为地方和学校提供不同方向服务的企业之间也展开恶性竞争,互不相让,区域和学校形成大量信息孤岛。
最后,学生智能终端该谁买单,也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疫情间的实践告诉我们,智能终端只能是家长按学校要求的标准配。现阶段,教学是班级集体行为,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学生在家学习可能成为一种常态,智能终端不仅必不可少,还必须是私人财产,可自由携带,自主保管。
疫情之下,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存在太多需要反思和解决的问题。然而,我们是否有面对和改进的勇气呢?对于教育信息化企业真的会有启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