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同修在共修群里发觉察日记说,总是希望别人大方一点,主动给自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求而不得,很痛苦。我回应她说,其实我也经常冒出让谁给我买一个什么什么的念头,也不是自己买不起,就希望别人买给我来证明什么。还是向外求,并且把自己和他人物化的缘故。从今年开始,我决定想要什么,先问清楚自己到底是需要还是想要。需要的东西,有能力就自己买,没能力就等等再买。想要却不是刚需的,问问自己哪里匮乏了,期望通过物品来抚慰自己什么,慢慢进行更深的觉察。
陈浪老师也回应说,这里的限制性信念:钱=爱,礼物贵不贵重和对方舍不舍得=爱的份量和关系的质量,真相是爱匮乏了才会重视关系重视金钱,首先承认自己内在的匮乏和滋养自己才能轻松下来,这时也许会放下对金钱的恐惧和执着,会看到更多的选择,轻松不是赚钱的手段而是目的。
陈老师说, 只有去体验限制性信念背后的痛,真相被揭示,信念才会转化,不是用另一个信念来替换(有些NLP老师就是这样教的),这实际上还在人格模式中修补,沒有带向真正的觉察,又造成二元对立(轻松赚钱是好的,努力赚钱是不好的),会让自己卡在评判中内耗。
九型人格副型中自保的模式有不同的面向:因为恐惧和匮乏的勤奋和节俭以让自己有安全感;或者进入反恐惧的模式(有点类似于反6)拼命去赚钱和花钱来对抗内在的匮乏。这实际上都是卡在内在的匮乏当中,觉察模式后的匮乏之痛(深层是童年成长中爱的匮乏和自己内心的疏离,所以把金钱当作爱和生存的保障),方能解脱,可以自如回应当下(该用则用,该赚则赚)。“该用就用,该赚就赚”,关键是怎么知道是不是“该”,是临在中根据当下实际情况(回应当下)还是基于模式认为的“该”(自动化反应)。按王阳明说法一个是基于欲望(模式)一个是基于良知(本心),只有临在才能区分,不是头脑中的区分。
头脑中的想要往往是对不想要的包装,如我想要赚钱,实际上是害怕沒钱没法生存,没钱别人看不起我,所以先得临在找到本心(我是谁)才会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想要什么)。
临在,就是觉醒进入自己和生命里那个超越思维头脑的维度。你寂静,全然地和真实存在于此刻此处的一切同在。
如果你完全临在,此刻就是唯一的时刻。这就是觉醒进入生命实相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