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跟我说,想让我推荐几本书看,我就问看书干啥呢,他说想学习,补补功课,让自己进步一点。这不仅跟这几天思考的学习命题有点像,今天就再思考一下学习。
最近自己对“学习”有了更加不同的认识,自己再学习过程中对概念本身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学习,就是通过信息输入最终形成自己能力的过程
所以,我们对学习的认知应该输入的是信息,输出是技能。
只有自己通过学习具备某项技能的表现能力,才算是一次学习过程。然而大量的人却把读书当成学习的全部,认为读几本书,自己就可以提高。这顶多对自己的大脑记忆多了点填充物而已。
就如同朋友说,让自己能力进步一点,那么就不禁要问,自己想好要进步什么了吗,或者说自己应该提升哪方面的技能呢。
然后才是有目的的去寻找这方面专业的信息输入,进而通过思考,刻意练习自己输入的信息,并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例如,我之前非常感性,缺乏思考的能力,那么就主动去了解如何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在信息输入阶段自己 通过百度,知乎看了很多这样推荐的专业书籍和文章,后来还在得到订阅了付费专栏,然后就开始想办法践行自己输入的知识,开始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每天拿出时间思考并整理自己思考的结果,练习阶段就通过写作,线上线下分享以及工作中把自己思考的一些能力表现出来,到今天自己写作也有200多篇了,已经开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因为分享获得了成绩感,如今思考已经成为了一个兴趣点,非常期待每天的思考。
写作是习得思考能力非常好的一种学习方法,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头绪,把网状的内容,用树状的逻辑线性表达出来。
每天忙忙碌碌,必须要单独拿出时间整理自己时间的使用方式,并通过思考,优化运营自己注意力的使用效率。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过这样的一个观点:通常混的好的,都不是上学的时候学习最好的那个。今天如果用学习的概念重新梳理下,居然是通恰的:
为啥上学的时候学习是最好的,后来并不是混的并不是最好的原因,那是因为上学输入的东西,在后来并没有成为自己的能力,或者说仅仅形成了一种做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仅在考试的时候才能被刚需使用。而工作后,对于学校习得的考试能力却没有了刚需的用武之地。
然而那些学习一般的人,却因此混的很好,那是因为他们在学校的时候,除了学习可以外,还学会了连接,交流,分享,沟通等这方面的能力,能够很容易跟别人建立连接关系,并能够换位思考,学会在连接中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表达沟通能力,这些能力即便是到了工作后,仍然是有效的,并且是刚需的,因此,也就会比那些只会做题的人更容易解决问题,毕竟工作首先是跟人连接,然后才是表现自己的专业能力。
关系资源效率,即便是你很会解决问题,前提也是先要建立连接关系,获取资源,才有解决问题提升效率的表现机会。
因此,重新再看学习,就不能单纯的把培训,阅读,这些吸收信息的手段当初学习的整体,必须要通过系统输入信息,进而思考实践刻意练习,最终把输入的信息进化成自己的技能。
学习不过是提升自己技能的一个过程,从信息输入开始,最终让自己习得能力才是一次完整的学习闭环。
环顾周围,那些凡是不能提升自己刚需能力的学习口号其实都是在打发时间。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