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渐渐超过了与父母的交往,同伴关系在孩子心理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孩子与父母的交往是不平衡的,父母比孩子拥有更多的权力,孩子必须遵从成人权威,处于从属地位。
相比之下,同伴的典型特点是具有同等地位和权力,如果他们希望友好相处或者实现共同目标,就必须学会理解彼此的观点,互相协商、妥协、合作。因此,同龄、同等地位同伴的交往有助于发展在家庭中难以获得的社会能力。
小学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出现了真正的同伴群体。
同伴群体不仅仅是玩伴的集合,更是真正的联盟,其特点是:
一是基于规则的互动;
二是有一种归属感;
三是形成群体自己的规范,包括如何穿着、如何思考和如何行动;
四是形成了群体成员为共同目标而努力的结构或等级组织(例如,领导者或其他角色)。
小学儿童已经有了明显的群体认同意识,如对自己是少先队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小学儿童生活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情境中,身处同伴群体中,他们会发现合作的价值,形成实现共同目标的责任感和忠诚感,学习社会组织如何实现目标等经验。
一、同伴按纳
在儿童的同伴交往中,同伴接纳受到了很多关注。同伴接纳指的是一个儿童被同伴看重和喜欢的程度。
研究者通常采用社会测量的方法来测量同伴接纳。在社会测量技术中,要求儿童提名他们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几个同伴;或者要求他们对班级中的每位同学根据意愿将其作为社交同伴的程度进行评定。
通过社会测量的结果,可以把儿童分为以下几种:
受欢迎儿童——受很多儿童喜欢,很少有儿童不喜欢;
被拒绝儿童——许多儿童不喜欢,很少有儿童喜欢;
被忽视儿童——他们被提名为喜欢或不喜欢的次数都很少,似乎被其他儿童视而不见;
矛盾型儿童——受许多儿童喜欢,同时也有许多儿童不喜欢。
总而言之,这四种类型的儿童在小学班级中大约占了2/3;其他儿童则处于同伴接纳的平均水平。
被忽视儿童和被拒绝儿童的同伴接纳都很低,但是被拒绝儿童的情况更糟糕。被忽视儿童不像被拒绝儿童那样感到孤独,如果他们进入新的班级或同伴群体,他们比被拒绝儿童更有可能最终取得较好的社会地位。而被拒绝儿童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可能有越轨、反社会或其他严重不良的行为。
影响儿童受欢迎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养方式。
温暖、敏感、权威型的父母,主要是通过讲道理而不是运用权威来控制儿童的行为,他们的孩子往往受成人和同伴喜欢。相比之下,高度专制或放任的父母,主要依靠武断的权力作为控制策略,他们的孩子往往是不合作的,攻击性较强,不受同伴喜欢。
2.气质特点。
儿童气质的某些方面与其社会地位相关。例如,经常烦躁、冲动的困难型儿童有不和谐的同伴交往,会引起同伴拒绝。另外,行为抑制或冷淡的、比较消极的儿童也易于被同伴忽视或拒绝。
3.认知技能。
受欢迎儿童往往有很好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受欢迎、一般和被忽视儿童往往在学业和智商测验中的成绩优于被拒绝儿童。
4.面部吸引力。
尽管人们常说“美不在外表”,但在社会交往中有吸引力的外表的确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吸引力的儿童总体上比没有吸引力的儿童更受欢迎。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是因为父母、教师和其他儿童对有吸引力的儿童带着某种期望,从而达到了一种自我实现预言。他们让有吸引力的儿童知道别人期望他们在学校做得更好,更受人喜欢。这类信息无疑对儿童有影响,有吸引力的儿童变得更加自信、友好、随和,而不具吸引力的儿童可能对那些非赞许性的反馈心存怨恨,变得更爱挑衅、更具攻击性。
5.行为因素。
研究发现,受欢迎儿童相对来说是安静的、随和的、友好的,能成功发起和维持交往、友好解决冲突的支持性同伴。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这些“社交名星”一般是温暖的、合作的,富于同情心的,有较多的亲社会行为,很少有破坏和攻击性行为。
相比之下,被忽视儿童经常是害羞或退缩的,他们不善言谈,比一般社会地位的儿童较少尝试进入同伴群体;他们也很少注意自己。然而,这些被忽视儿童不比一般地位儿童的社会技能差;他们对自己的这种社会关系不感到孤独或不满。他们的退缩行为的根源更多地来自于自己的社会焦虑和认为自己社会技能很差的信念,而不是来自于同伴群体的实际拒绝和排斥。
被拒绝儿童至少可分为两类,各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一类是被拒绝/攻击性儿童,他们经常利用武力挑衅的方式或者其资源优势来支配别人。这些狂妄自大、喜欢捣乱的儿童往往在同伴群体中很难相处,四处找卷儿,亲社会行为水平很低。但是这类儿童常常以为自己很受欢迎。他们极有可能变得习惯性敌意,有外显的行为障碍,甚至在后来的青少年和成人时期产生暴力犯罪行为。
另一类是被拒绝/退缩性儿童,他们一般很害羞,有许多不寻常的、不成熟的行为,对同伴群体的期望不敏感,对任何批评都表现出敌意或攻击。与被拒绝/攻击性儿童不同的是,他们能够很好地意识到不受别人喜欢,当遭到同伴拒绝时,他们最终退缩。被拒绝/退缩性儿童感到很孤独,很可能经历低自尊、抑郁和其他心理障碍。由于他们行为异常,对批评高度敏感和缺乏亲密的朋友关系,他们往往是被欺侮的对象。
二、友谊
友谊是和亲近的同伴、同学等建立起来的特殊亲密关系,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为儿童提供了安全感和社会支持,提供了儿童相互学习社会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以及体验情绪和进行认识活动的机会,有助于儿童社会问题解决技能的提高,并为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儿童对友谊的认识是逐渐发展的。对“什么是朋友”“别人如何向你表示他是你的朋友”这样的问题,6~7岁儿童认为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伙伴;9~11岁的儿童强调相互同情和相互帮助,认为忠诚是朋友的重要特征,朋友关系应该是比较稳定的。
有专家曾提出儿童友谊发展有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这个时期的友谊关系还很不稳定。朋友只是玩伴,友谊就是一起玩,在这个时期,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间的关系还不能称之为友谊,而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朋友往往与实利的物质属性及其邻近性相联系。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如“他不再是我的朋友,因为他不肯跟我走”。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儿童发展了朋友的概念,认为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分享,友谊是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朋友相互之间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
第五阶段(12岁以后),是儿童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朋友的选择性逐渐加强,由于择友更加严格,年长儿童建立的友谊关系能持续较长的时间。
人需要交往就像需要吃、喝、睡一样。因此,有人把人际交往比作健康所不可缺少的“维生素”。一个人一旦脱离了社会群体,失去了社会交往,就会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破坏。
与人交往也是孩子的重要能力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事业成功源于30%的才能和70%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让孩子学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和适应能力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