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站的书店,偶尔买了一本《缺失的终结》于是迫不及待的看完了它。
书不是非常的深奥,他的道理也是我们静下心来会想到的。互联网的信息革命再一次把人类分成了两代。“前互”与“后互”也就是,大概年龄85前,之前经历过互联网从无到有的过度;而85后互联网原生代,记事后就生活在各种屏幕中。这两代思想、生活甚至大脑等等,都被互联网改变了但程度不同。
第一部分 交集
现状、旧事、缺失
此必灭彼:
信息的传递,从结绳记事,到语言的产生,甲骨文羊皮纸,活字印刷术,如今的微博等。每一次通信技术上的革命,把人拉向某些新的事物,也把人从某些事物里推开。迅速投身网络的体验,而不去体验更加含有更加实在的东西。
如今的孩子们:
一心多用,边发短信,边看音乐视频,打理着微博。手机本身比那些不知道底细的人安全太多了。更有可能像《黑客帝国》里面一样,真实的是沉睡状态的,满脑袋插着电线的我们吗?互联网成了真实的世界。你,再也看不到孩子们仰望星空的样子,无所事事的青少年时代一去不返。
公之于众:
某种程度上我们都通过技术来表达我们的情感生活。
当我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公之于众,我们就放弃了孤独的思想探索者,所拥有的强大心理力量,我们可以摸索着自己存在的神秘性,而无需依靠那个通常无情无义的公众的喜怒评论。我们有可能将分享变为了最终目的(比如每顿饭前的拍照),而自己却成了什么?这些工具是非常有用,也是非常锋利的。
公众舆论:
维基百科所产生出来的知识,将一直被来自某个角落的持有某种偏见的人所影响,这样的民主冲动似乎和今世的错误一模一样。我们集体塑造的偏见,会遇上什么样的无法捕捉无法注意到的人类认知的改变呢?最明显的偏见就是,2011年的维基内部调查结果,91%的维基管理员是男性。
知识谷歌化终极的可搜索,努力给用户提供着他们觉得最有意思的搜索结果,每一次用户搜索的时候都推荐这些结果,不断的把用户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窄。
看完书,闭上嘴,竖起耳朵听,不需要回复任何意见,此中有某种宁静,甚至有某种恩典。
真实性:
大规模的网络公开课程和教育过程,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危机。平台可以把世界上最好的老师送到你家,但是却把教育变成一个屏幕的界面,孩子可以用手机与朋友保持实时的联系,但却会误以为短信是一种灵魂交流的方式。总而言之,抽象的半机器半人的生活所提供的安全感似乎远比可触摸的真实现实更有意义。我们成了实验室的老鼠,自己按下一个按钮,就能直接把电流发送到大脑的皮质层区域,刺激释放多巴胺,这种感觉总是那么好。
第二部分 脱离
有几种方法,暂时离开互联网
注意力:
放弃邮件、短信、点赞等等的及时奖励。
把该做的事情,工作上的,还有个人的事情,列一个清单,并且开始执行。
记忆 美丽的错误:
我们原本的记忆是模糊的,是记忆对记忆的记忆。他可能省略,可能遗忘,可能改变。但我们现在有个手机,有个电脑,将我们时光回放,让我们讨厌自己,时光回放会让我们痛苦不已。大脑里,已经淡忘的事情,再次以高清的方式展示出来。
纯粹联网:
我们除了网络已经失去了,真实世界中的别的方式。交友是微信,吃饭是大众点评,骑车是摩拜24小时不间断的供应着。网络联系是快餐加营养不良,随时要什么就有什么。
如何放空自己:
断网,暂时的离开。
技术无所谓好与坏,我们能做的解释是技术已经来了,对技术进行评判无益。我们每个人各自决定要与技术进行多大程度的互动,这是我们唯一能够进行评判的东西。
每一项技术都是你和你的生活部分脱离,这是技术要做的事情,你要做的就是要用心去注意,首先注意到不同之处,然后每次你都得精挑细选的使用。
曾经什么都没有,多么希望什么都有,如今什么都有了以后,也该什么都没有。
一部手机有流量或者无线网络,就可以搞定所有的事情,人类似乎聪明。其实,大家只是抓住了指向的指向的指向,我们只是存储了众多的书签而已。我们抓住了指向的路标,还以为是抓住了目的地。
按原书220页的摘抄,表达了技术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或许暂时的后退,可以让人看的更清楚,事物皆有利弊,扬长避短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