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闪开,闪开闪开”,十几个腰佩胯刀的锦衣冲进一个低档客栈,卫穷凶恶极得驱赶着等待发榜的举子。其中一个大喊:“谁是寒门书生?”一个瘦高的白面书生站了出来。锦衣卫一抖铁链,“哗啦”一声,就把书生锁起来,推推搡搡,不由分说,就把他推进了皇宫。
其余的举子,都傻了眼,不知那位仁兄犯了何罪。不光别人不知道,书生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法犯哪条。
当朝皇帝是朱元璋,他是以武力夺得不久。他知道武能安邦,文能治国。要想治理国家,还要靠读书人,于是朱元璋就下旨,实行科举选拔人才。明令“非科举者勿得与官”
科考结束后,举子们都等着发榜,他们有喝酒聊天的,有出入烟花柳巷的,还有穷书生帮店铺干活的。寒门书生便是这些留京举子中的一位。
按照惯例,科举考试三甲考生的卷宗要呈皇帝御览,由皇帝钦点状元、榜眼和探花人选后再发榜公布。当时为防作弊,试卷上考生的名字都是密封的。主管科举考试的礼部尚书,亲手在皇帝面前打开三甲考生的试卷后,发现其中一名考生的考卷上没有名姓,只填有“寒门书生”四字。
这“寒门书生”何许人也?而且文章写的思路清晰,有理有据,提出了很多治国安民之道。这是个人才呀!朱元璋想解开这个迷,就命人把这“寒门书生”叫过来,想见见这书生,亲口问问他。
锦衣卫把寒门书生带进了大殿,朱元璋一看书生,虽然衣着朴素,但是温文尔雅,便温和地问道:“科举考试这等大事,怎么不写名姓?”
“禀报万岁,草民家境贫寒,确实无名无姓,无法填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