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那年,在一家集团公司下面400多人的分公司里做HR,招聘、培训、薪酬福利、员工关系四模块的活一肩抗,对,还兼了工会管理员。
一周七天,六天是早八点至晚十点,周天一般早十点到晚六点,而最惨的是每次发完工资总有那么一两个职级、工资都比你高好几个级别的人过来找你吵架,虽然内心OS是:老娘又没给你算错,你业绩做得差还有脸!但表面就是很怂地各种解释,当然,委屈得不行的时候当场哭起来的事也没少干。
最崩溃的那段时间,当初一起参加入职培训的同事推荐我看《当幸福来敲门》,他说每当情绪很低落的时候就去看这部电影,看看别人,就觉得眼前的一切都不算啥。
那部被当着经典励志电影的《当幸福来敲门》,多年来依然深受追捧。励志,闭着眼睛能数出情节发展套路的那种:当初有多潦倒落魄,后来就有多得意风光。因为存在着关于未来的幻想,于是眼前的苟且仿佛都可以成为以后“想当年”的故事,多么有代入感!
刚刚看完的《冬牧场》不承载这样的励志功能,但它肯定也有让人觉得眼前的一切都不算啥的慰藉。然而,这也并非作者本意。只是从那种清洌洌的描述中,读的人可以很清楚地照见自己的贪嗔痴,照见自己的矫情和脆弱。
自以为已经见识过艰苦的环境和生活本来的样子,难免会生出自怜、傲慢之心,似乎世间苦难、挫折也不过如此,又何须少见多怪?
《冬牧场》基本算是一本纪实性的散文,作者李娟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随着哈萨克族牧民居麻一家在冬牧场的地窝子生活三个月:暴风雪里的转场、每天两头不见光骑马穿过荒漠去放羊的牧人、徒步穿过荒野去很远的地方背雪的主妇、天寒地冻中罕无人迹的寂寥、牛马羊、骆驼、猫、狗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中的生存,都被一一细致记录下来。大部分人不可能体验甚至都不能想象的生活,随着李娟的笔触在眼前铺展。
当一种生活状态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想象时,这种生活大概也就离消失不远了。我不知道又几年过去了,如今正是冬天,居麻一家仍旧在那个遥远的冬窝子放羊?还是已经定居、买来了心心念念的车跑起了运输?定居生活是否让他家真的如当初他嘲笑的那些农民一样变得更穷了?
知道李娟有几年了,听闻中这是一枚奇女子,最初的信息让我心目中生出一个中年文艺大嫂的形象:如果不是有了一定的年纪,怎会能够安于新疆牧区的那种冷清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辛?如果不是拥有一个相对安逸的环境,又如何能够在那种环境中做写字这种奢侈文艺的事情?
有了这样的假设,也就没有立刻去关注,直到今年的某一天,看到微信读书首页推荐上有她的《我的阿勒泰》,抱着好奇和探究的心理开始阅读。大概是远离了喧嚣,同时又跟妈妈两人独自生活在哈萨克游牧区的艰苦环境中的缘故,这个在牧民眼中因“不结婚、不工作、不串门、不体面”而疑点重重的女作家李娟,文字也独树一帜,区别于所有那些“女作家”们,李娟的书有女性的灵气和细腻,但你找不到任何自艾自怜或泛滥的善良、同情心,以及由此生出的种种。
曾经以为“无我之境”是要做一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李娟却用她的文字印证着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更加理解了王国维先生在此后的那一句“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身在其中,让自己全情投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但随时又有一双“上帝之眼”,游离出来观察生活在这天地间的人、事、物,这是李娟的厉害之处。要么完全沉溺其中少了一份旁观者清进而生出的智慧,要么干脆置身事外评头论足少了一份能够共情的温暖,这是很多写作者会面临的问题,但李娟却能够在两者间游刃有余,保持着轻盈自由的姿态,这多么让人羡慕!
今年开始实践的重要一课是深扒某一个人的作品,文学方面如张爱玲,人力资源方面如康志军,网红方面如三公子,李娟的书看了两本,依这个势头下去,一一找来看完是迟早的事儿,因为无论是要了解一个真实的新疆牧区,还是纯粹文学上的欣赏,李娟都是一位不可错过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