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种公设:我们假设每个人之间的相似性要比他们之间的相异性大得多。因此本书研究的不是关于个体差异的科学,而是人类所共有的。
人格发展的启发性阶段:
婴儿期:从出生后的几分钟到发出现发音清晰的言语,无论这种言语是否有意义。
童年期:从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到游戏伙伴需要的出现。
少年期:小学的大部分时间,到由于成熟而产生了与另一个与自己状况相似的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为止。
前青年期:短暂,以生殖器性欲和发身的出现而行告结束。不过,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上说,从对同性感兴趣转变为对异性有强烈的兴趣,就宣告了这个时期的结束。
青年期:对异性有强烈的兴趣,一直持续到个体模式化了某种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情欲,即个体的性驱力。
青年晚期:一直持续到人格中任何没有完全发展的方面与其时间分割形成恰当的关系为止。建立爱情关系,兴趣在深度和广度上持续发展,直到有机体内令人不悦的退行性变化导致老年阶段开始为止。
欣快和紧张:我们将绝对的欣快定义为一种完全健康的状态,比如在一个非常幼小的婴儿的深睡状态中,可能发生最接近于这种状态的现象。绝对的紧张,我们可以将其界定为绝对欣快的最大可能的背离,且一向是相当短暂的恐怖状态。
需要的紧张:短暂的或周期性地降低婴儿欣快水平并影响其存在之生物失衡的紧张,是主要和物理化学世界共存有关的需要。
婴儿以其活动来弥补那些生物上的不平衡。换句话说,当一种需要从广义的生物学意义上说不平衡时,这种需要便从活动或能量转化中获得其意义,而这会导致这种需要获得满足。比如,婴儿可以通过呼吸运动来弥补他对氧气的需要,通过吮吸动作来弥补对糖和水的需要。用啼哭指向减少热量散失(如果婴儿觉得凉,却没有人给他盖被子)的需要。
需要与满足的交替产生的经验。需要——由于不平衡而感觉到的不适、欣快中特定紧张地减弱——开始朝着减弱的方向分化,这相当于通过适当的活动而清晰地预见到紧张的减弱。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遇见所具有的相对强大的影响是人类的显著特征之一。可以说,成功的活动创造了预见的减弱。
温柔:由于婴儿表现出来的需要而在照料者身上引发的紧张,我们称之为温柔,而婴儿身上一组一般的紧张,我们称之为对温柔的需要。
对温柔之需要的基本需要是从婴儿与物理化学世界的必要共存中产生的需要。对温柔的需要作为一种人际需要,一开始就是根深蒂固的。此外,照料者的互补需要是一种表现适当活动的需要,我们可以称其为一种给予温柔或表现温柔的一般需要。
焦虑的紧张:
定理:当照料者身上出现焦虑的紧张时,会在婴儿身上引发焦虑,这个可以理解为共情。
焦虑紧张的减轻,即某个特定方面的重获平衡,是人际安全的体验,而不是满足的体验。
人际安全的需要就是摆脱焦虑的需要,但是焦虑是无法驾驭的,它由于另一个人的诱导而产生。
焦虑与需要的满足相反。焦虑的经验最不会被过去和将来的要素明显渗透,它是最不可解释的,也最难产生遇见。
唯一在原始焦虑的经验射程内出现的经验是恐怖,它是人们可以想象得到的最为接近于绝对紧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