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根本是学会自我思考。
——《死亡诗社.基廷》
本来这周要写的东西不是这个,但是晚上看完电影之后觉得内心有一种情绪堵着,如鲠在喉,我必须排解出来,以写文章的方式。
《死亡诗社》,这是一个好电影,好到什么程度呢?它既能让我气到爆炸的使劲拍桌子,又能让我感动到哭的使劲拍桌子,所以它是一部好电影。
这部电影是由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以及罗伯特·肖恩·莱纳德主演的一部励志电影,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学生之间的故事。该片获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影片讲的内容很好理解,一直受传统教育墨守成规的学生,碰上了反其道而行之的老师。
反过头来回味这部电影,相对于《地球上的星星》对自闭症孩子的治愈,《放牛班的春天》对待孩子的耐心,以及《三傻大闹宝莱坞》对传统教育的抨击,,《死亡诗社》对我的震撼更大,与我们的生活也更息息相关。基廷老师让大家撕掉古板老套的课本,这是需要多大的魄力啊!他让孩子站到课桌上,鼓励以不同的视角感受世界,不同的思维思考世界,这种创新的思维不正是我们一直呼吁的吗?他让安德森突破自己,打破自己的羞涩和自己对自己的束缚,唤醒自己的诗歌天赋,最后全场的掌声就是最好的回应。而影片的背景音乐也使得这部影片更上一层楼。伴随着悠扬的风笛声,学生们在基廷老师的带领下,慢慢的找回了青春原有的风采,赛艇、击剑、足球、恋爱还有最重要的作诗,处处散发着青春荷尔蒙的气息。
但是好景不长,梦想做演员的尼尔极具天赋,在一次表演中所有人都对他赞不绝口,唯独一人,他的父亲把他带到了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剥夺了他的梦想,父亲的自以为是,母亲的欲言又止,儿子的逆来顺受,这不是典型的家庭式道德绑架吗?!一切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但是对于孩子而言究竟什么才是对他们好?电影的魅力在于它能把你想表达的都能以极端的手法表现出来,于是,尼尔最终走向了自杀之路,死之前的两句话:我演的很好,我演的真的很好。只是可惜他的父亲听不到这样的“遗言”,只能对大雪中瑟瑟发抖的道具泪流。
尼尔的死亡将影片推向了高潮,校方终于可以对一向看不惯教育方式的基廷老师追究,在校方和父母的压迫下,曾经的学生们签下了字,基廷老师被开除。影片最后,当基廷老师要离开的时候,那个曾经最内向最需要鼓励的安德森站上了课桌,渐渐地,一个又一个人站上了课桌,就像他们的老师曾经教他们的一样,伴随着风笛声和鼓声的逐渐增大,使人热血澎湃,感动不已。
最后,随着基廷老师的一句谢谢,电影缓缓落下帷幕......
电影是门遗憾的艺术,她界于创作与未完成之间。她是一盏灯,照亮你,启发你,引导你。看电影也是一件很独立的事,在那流光幻影之中,快乐你,悲伤你,愤怒你,感悟你。
电影在一群站在课桌上的孩子深情的注视下划了句号。可生活还在继续,看电影的人还在继续。我们是否有一天也能那样勇敢而独立的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