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沃伦·巴菲特》是一个有引导性的片名,会让人有一种错觉,看完就能成为巴菲特,但看完才知道这世上不会再有第二个巴菲特。这并不是因为巴菲特是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天才(虽然他的确是),而是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巴菲特。正如片子一开头就说,巴菲特只是一个拥有440亿美元的普通人。
巴菲特32岁时,把办公室搬到基维特广场,届时他已经投资了700万美元,很多都是利润。
35岁,巴菲特买下伯克希尔哈撒韦。
42岁,巴菲特收购喜诗糖果。
43岁,巴菲特开始买进《华盛顿邮报》。
53岁,巴菲特买下Blue Chips的控制权。
56岁,巴菲特净资产13亿美元。
57岁,巴菲特买下所罗门兄弟。
巴菲特很重视好的声誉,他会让大家知道,他在收购企业时不会破坏企业本身,不会清洗管理层。所罗门事件时,他担任临时董事长,他说,“公司如果赔钱,我会理解;但公司赔了声誉,我会毫不留情。”
58岁,巴菲特开始买进可口可乐。
66岁,巴菲特净资产150亿美元。
67岁,巴菲特收购DQ。
72岁,巴菲特收购鲜果布衣。
76岁时,巴菲特净资产460亿美元。
79岁,巴菲特收购伯灵顿铁路。
如今87岁的巴菲特,净资产756亿美元。
2016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拥有61家子公司,47家少数控股公司,33.1万名雇员,公司收入2108.21亿美元。
而股东大会从以前的30人在自助餐厅举办,发展成40000人聚集起来庆祝的盛会。
基于这些基本的信息,看完这个视频自己真正收获了什么,并且这些收获对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影响呢?
爱阅读和爱思考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首富,他们身上最大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爱好阅读,巴菲特说他每天都要花在阅读5-6个小时,他总是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面一个人度过很长时间,并且他也很喜欢一个人进行深度的思考,并且沉迷于思考的乐趣中。
也正是这样他对于投资对股票的见解是超乎常人的,这种在阅读给他带来巨大的改变,他七岁就开始读《一千种方法赚一千美元方法》,给他了很大的实践方法,并在早年就塑造了这样的想法。
国内的大教育家俞敏洪和李开复也是爱好读书,其中俞敏洪在大学就读了800以上的书籍,他们也是强烈推荐读书。
作为一名正在读书的路上的我,还只是轻微接触了一些书籍,就已经深深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这无疑是一个极度廉价而有珍贵的途径进行学习和提高自己。
知识改变命运并无道理。他影响着我们思考和行为方式,通过阅读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明白我们存在的意义。
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有知识,更重要的还是知行合一的方式。
专注
故事一:
巴菲特在办公室里面贴一张棒球手的照片,没有放计算器和电脑,因为世界级名人堂的棒球手教给他的就是专注于自自己擅长的地方,专注于自己的优势,当机会来临的时候100%的去把握,而不是自己专注的领域不必花太多的时间。
故事二:
巴菲特大部分时间都是独孤一个人度过的,每当他阅读的时候,总是一个人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面独自的思考,他不喜欢被人打扰到,也不喜欢有干扰。
故事三:
巴菲特一生最好朋友查理芒格,每天早上早早起来就是看报纸,每天必须看,看的时候必须要求没有人来打扰他,有一次急事,公司有急事,他的司机去叫他,用钥匙敲他的的时候,完全没有反应。
当他的朋友来敲他的肩膀的时候,就算他知道,他也不理会,专注把自己的事情完成之后在和他们聊天。
故事四:
比尔盖茨的父亲再一次他们两个见面的时候,让他们写下对方的有点的时候,双方都写下了:"专注"两个字。
可见专注是他们做事事半功倍的效果,深处现代的我们,身边打扰专注的事物非常多,很容易分心,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一代。
首富也是最大的慈善家
事实上最新福布斯数据显示巴菲特总资产已达756亿美元,而他给慈善机构捐的钱达到100亿美元,他的说过"他人生都没有花完他自己挣的1%的钱,99%应该被充分利用起来解决社会问题"。
很多人之前就一直问他,为什么不去做捐赠,以为他就是一名贪婪的生意人,结果他捐献出的资金那也是一笔巨大的资金,这就让我想到"看不见的手",有那么一些人一开始他们就为自己利益做事,反过来确实对整个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巴菲特正是这样的人,回到中国的大公司也是这样的,阿里巴巴,京东,腾讯都是同样的模式。
沃伦巴菲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切。
做后引用他在最后说话
“在我看来,人生就像一场电影,但你不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重要的是你要找一份哪怕你不需要工作也愿意做的事情。生活是美好的,每天早上,你从床上跳起来,是因为你很期待这一天。60多年来,我都是跳着踢踏舞去工作。因为我很喜欢自己在做的事,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