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是想说的话在一瞬间全冒出来了。
对于邀请函这一事,懂得也是后知后觉,或许事情总需要一段时间去沉淀。
若单独对于邀请函这一份东西来说,它也算是一件手工艺品,这样的一份设计品当然是不可能10个人都是一样的创意,这样就出现了这份邀请函的最初设计者,也就有了很高大上的说法—设计理念,当团队同意实行这一个创意,必然会出现设计者为主动状态,其他人即使明白这个理念,大脑也有大概的构图,也难免会出现误差,从而要听从设计者的“操纵”,这个道理不难懂。也就是我想表达的是,在制作邀请函上,我只能机械性地盲从,按照首份机械性地卷,机械性地凹造型。至于为什么不能当设计者,只能源于从小就没有制作手工。
若纵观于这一整个任务,我最缺乏的是决策能力。也突然的懂得能力确确切切地分为两类,一个是决策能力,另一个是执行能力,决策为执行之上。要做好一个决策者,首先有一定的执行能力基础,当然少不了思考周全等因素。此外,要做好执行者,无外乎认真负责,这两点做好执行能力也就有一半了,剩下那一半就是看谁聪明,体现在方式上的不同。或许,我是个好的执行者,但一定不是一个好的决策者。我也才留意到自己常在微信聊天中会打到“吧”,吧就有不确定不自信的意味,看起来就能轻易被改变,这哪里还有决策呢?决策的难处就在于考虑不周全导致出差错,虽说可以接受他人的意见,但是总是在他人的提醒下去改变决定,这是不是又变了味呢?再者,也怕别人不能明白用意何在,甚至误会了用意导致扭曲,解释太多又怕显得婆妈。就好比此时,可是这又是事实啊。
大学之前,做班干部,限制性程度很大。或许是基于目前的中国教育模式,班干部只能执行,偶尔出个不痛不痒的想法。而大学之时,虽仍管教于老师,但是开放程度大很多,这就需要两边游刃有余的同学。还是那句,缺乏锻炼,培养的路亦不易,在非议中成长。
虽然把这些写出来并无直接作用,但是坚信总有它的后用之处。
安。
于2017.1.4
凌晨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