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被种下了这样的信念——正确无比重要,必须证明自己是对的。
在做家庭关系咨询的时候,常常问到一个问题——你是要幸福,还是要正确?
很多夫妻一生都在争论谁对谁错,谁好谁坏,在一个需要“放下是非,敞开心扉”的领域里,两败俱伤,一生未果。
我们追求正确只是因为恐惧犯错,就像追求成功只是因为恐惧失败一样,当背后的驱动力是恐惧时,想要的往往和得到的适得其反,如同追求光明的人体验得最多的竟然是黑暗。
有一种痛苦:我是正确的,然并卵......
本周,李笑来老师带领我们重新认识了——正确的价值,破掉对“正确”的片面执著,用更广阔的视野认识并坚持“正确”,从而收获其成果。
大多数的痛苦都是幻觉——那只是一时的感觉而已,而非永久不变的真相。
据说排名第一的痛苦是——“这世界跟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那些自杀的人通常是陷入了这样的幻觉。
事实上,你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别人施舍给你的。我们一路走来,无论如何都与这个世界产生了这样那样的一定联系,而生命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
对于正确的偏执,也是幻觉,很少有人认真想过:
正确本身,其实很可能并没有什么价值。
大多数人习惯性地“一根筋”,只会单纬度思考,从来不去想事物的另外一个纬度。
比如当你是正确的,与此同时,别人也都是正确的话,那“正确”本身的价值并不大。当你是正确的,可别人都是错误的,这时候,“你的正确”才具备很大的价值。
若我们用两个维度思考价值,那就相当地清晰明了。
特立独行本身的价值并不大,和正确本身一样,但,特立独行且正确,就价值巨大了。
这种利用双重纬度来思考问题的方式,给我很大的启发,背后依托的仍是元认知能力。
可为何当你确定自己是正确的,而你身边的绝大多数人并不认同时,你会痛苦呢?
因为衡量正确与否的方式错了,靠的不是逻辑与独立思考,而是“认同的人是否足够多”。
我们很少理性地思考为何需要别人的认同,就那么任恐惧驱使,盲目地活在别人的看法中。
从底层来看,有两个重要因素在起作用:
绝大多数人是“表现型人格”,他们在乎的不是好坏对错,他们只在乎自己是否显得好看......
进而,“表现型人格”决定了“随大流”的根深蒂固,只有“跟大家在一起”、“与大多数人相同”才会觉得安全......
人云亦云很轻松,独立判断很困难。躲在众人之后,便拥有了虚幻的安全感,而要付出的代价便是泯然于众人,无法享受“特立独行”带来的成果。
风险与收获往往是成比例的。“进取型选手”则是那些坚持独立思考,耐心等待结果的人。
仅仅是想得正确还不够,一定要付诸于行动才有实际意义。比起“想错了”,更让人恼火的难道不是“想对了但是没有行动”吗?
我曾经向泰山禅院的丁师请教,为何有些事情我明明知道很好,却不敢去做?他说,因为你还没真明白。
笑来老师也说:“如果一个想法,没有正确到让你愿意为它付出行动,那说明你对它还不够有信心。”
两人说的是相通的,知道正确却不去做,要么是因为知道得还不够深,要么是对自己的判断没有信心。
只有当这些特立独行,是正确的且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它才真的有意义,并且值得你为它顶住压力,坚持下去。
真正的勇气,是在知道危险之后,依然有能够战胜它的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于自己的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不简单地意气用事。同时,有足够的责任心,愿意承担自己选择带来的后果。只有这种“有勇有谋”的人,才能真正地做到“特立独行且正确”。
最终,正确的价值绝不是用来自我安慰或拿去炫耀的,正确的想法与合适的行动结合,化为改变人生的切实助力,才是真正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