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之初,看到腰封上“哈佛商学院毕业前最重要的一堂课”等字样,不禁在心里嘀咕,这难道也是一本那种励志书,那种打着世界知名学府名头的告诉你应该怎样做的励志书?不过,当2周后我读完此书,萌生了想分享书中一些观点的强烈冲动。于是,我做了两件事情。首先让老公也读了此书,期许我们能在一些如何对待生活、工作、孩子教育的重要问题上有统一的价值观,我坚信这将是未来我们家庭幸福的保障;第二,我以书中的部分观点为主线(个人战略和个人能力),结合NICK教练的团队教练工具,跟公司首批潜质人才做了分享。以下分别谈谈书中个人最感兴趣的两个话题:
一、关于战略
普通人觉得“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样的问题太宏观,太遥远,于是有“活在当下”等励志书告诉你应该保持一种淡定的心态。我不禁回忆起2013年自己第一次应领导要求思考“个人发展战略”时的情景。那时听到“战略”就认为是企业发展规划之类,个人发展也要做战略?虽然迷惑加不解,但还是根据工具表格进行了填写。2014年初回头看自己2013年初写的战略,我发现一年前定的一些目标居然都实现了,于是又重新梳理填写了个人发展战略。2015年初回顾2014年初战略,又很惊喜地发现其中一些目标也实现了,事情在朝好的方面变化!太神奇了。但我隐隐还是觉得是自己运气好,没有想到其他的原因。直到2月份看到了克莱顿这本书中关于企业战略和个人战略部分的理论,我才第一次深刻认识到了个人战略的重要性。
克莱顿被誉为一流创新管理思想家,他的《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据说都是经典,可惜没有读过。但从这本《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一生》就能以管窥豹,作者通过严密的逻辑,将经济学理论与生活关联进行分析,摆脱了一般励志书籍道听途说汇编常识的桎梏,用商业案例来佐证观点,总结了回答关于个人幸福三大问题的理论:如何确定你将获得事业的成功?如何确定与亲朋好友的关系是你幸福的源泉?如何确定你能正直一生远离犯罪?书中没有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也没有提供以上问题的直接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理论,一种思维方法,让人体会到思考过程比思考结果对我们的人生更有帮助。
比如,在论述个人发展战略时,克莱顿提出了企业制定战略的三个关键词——重点(决策核心标准),平衡(战略与机遇),执行(资源分配),他认为这个过程是连续的,并且也能运用于个人发展战略过程,如果掌握并管理好这个过程,“你就可以实现你的目标——从事你真正热爱的工作,在工作中找到幸福”。
首先,找到真正激励自己的动机,在动力因素(挑战性,认同,责任感,成长)和基础因素(地位,薪水,安全,工作条件,公司政策)之间求取平衡,认识到“如果动力因素起作用了,你将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一次面临工作选择问题时,朋友的一句话“当你解决了生存和温饱问题,如果不是为了钱而主动、高兴的去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真爱”。的确,除了钱,生活中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珍视。在近期的一些团队教练活动中,有让每个人寻找个人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我看到没有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是跟钱直接相关的。克莱顿也在这章最后用典型教练方式引导我们,遇到新工作机会时,要用以下问题问问自己——“这份工作对我有意义吗?这份工作将会给我带来发展机会吗?我还能继续学习新东西吗?我有机会得到认可、获得成就吗?我将会被赋予更多责任吗?这些才是真正驱动我们的动力”。是的,一旦用这些问题问自己,什么是自己最看重的就会越来越清晰。所以,不要轻易说“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
其次,是要找到“周密计划与偶然机会的平衡”。大部分人不会一帆风顺地找到既能给自己动力、又能满足基础因素的职业,很少会有这样简单的过程。所以管理好整个过程很重要——“要把对人生志向的追求与偶然机遇平衡好,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好管理”。从企业战略层面讲,所有的企业战略都基于假设出发,有着”如果….那么…”的逻辑,但是几乎所有企业都不会面临真空环境,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战略选择来自于预期机遇和意外机遇,当预期机遇没有出现,出现了意外机遇时,成功的企业总是因为采取了“应急战略”而能安然度过。这个在中国有个时髦的词语可以概括——与时俱进,因势而变。明白了这一点,懂得战略是由两种截然不同的因素构成,知道环境会告诉你哪种方法最好,才能让你更好地从不断向你呈现的各种机会和变化中做出选择。这里引用一段书中的精彩原文吧——“如果你已经找到一种事业出路,既能为你提供先决条件的基础因素,又能提供动力因素,就适合做周密战略。你的目标要清晰,并且能根据现有经历知道是否值得为之奋斗。当你仍在为事业做考虑时,应该让生活范围大大拓宽,应该依靠自身所处的特定环境,准备好为各种机会做试验,从而为找到支点做好准备,从每次经历中学到的东西做出相应的调整,再很快进入下一轮体验中,直到找到既能满足基础因素,又能给你动力的事业为止”。克莱顿还在书中提到了检验假设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那就是提问“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怎样跟踪落实?”,在接受一个新机会前,要认识到“很多要验证真实性的最重要的假设条件都与其他人有关”——能帮你做关键事情的人是不是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帮你?
最后,是要时刻问自己“你的战略与你所说的一致吗”?克莱顿说,很多人夸夸其谈,大肆谈论自己的人生战略和规划,但是不花任何时间、金钱和精力在上面,这样的战略毫无意义。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要如何确保自己都是在朝正确的方向走呢?这就要看你的资源流向哪里去了。如果你的资源不是用在已经决定了的战略上,那么战略就不太可能得到实现。他结合商业案例谈到,很多公司制定的战略是一回事,但是在日常资源分配中出现了错位激励,大家执行的是另一回事。资源不是通过一次会议或者日程安排来决定和配置的,它是一个持续过程。这个原理用于个人生活同样适用!人的时间精力有限,生活工作中有太多重要的事情等着我们去解决,有的时候我们会被偶然机会带离目标轨道,危险是我们会在无意中把资源用在能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活动上。人们总是愿意优先做那些能立刻带来回报的事情,比如升职、加薪、发奖金,而不愿意把时间花在长期的工作上,或是几十年都看不到回报的事情上,比如养育孩子成才,他们获得立即回报时,又把这些回报花在让自己和家庭追求高享受的生活方式上,然后陷入一个固定模式——“我必须更努力,否则不能升职,不然….”。克莱顿谈到,“任何一个生活中有关如何分配精力和金钱的决定,都表明了你真正在乎的是什么。”这就是战略执行。
其实,战略就是回答“你在哪里?你要去哪里?你如何去?你如何确保你在去哪里的路上?”等基本问题的过程。战略理论不但对公司重要和有用,也能帮助我们在面临人生最大选择的时候本着内心做出选择。
二、关于能力
幸福的维度有很多,生活中除了事业还有其他东西。克莱顿在第二章阐述了如何保证亲密关系成为幸福源泉。如克服关注短期目标而牺牲长远目标的自然倾向,认识到建立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投资时间,去理解而不是猜想你的家人需要什么,认识到做出牺牲和付出能使承诺的关系更牢固,放开自己的想法,专注于做让家人幸福的事。
其中,我对他在书中提出的“能力模型”感触特别深。他谈到,资源、应用流程以及组织行为优先顺序是决定一家企业能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的三大能力,这种能力是动态的。其中,资源包括人力、设备、技术、产品设计、品牌、信息、现金以及与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的关系,应用流程包括生产方式、市场调查方法、预算方法、员工发展、赔偿制度、资源分配等,组织行为优先顺序就是企业的价值取向——如何决策投资。资源是有形的,应用流程是无形的,如果一家企业有很强的流程能力,那么不论谁来做工作,流程都能发挥它的作用,例如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服务流程能确保即使雇用不同背景的员工都能提供给顾客想要的结果。而价值取向可以保证即使公司规模扩大业务复杂,也能确保员工能够自己做出符合公司战略方向和商业模式的决定。
克莱顿在书中讨论了以上理论后,提出作为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在这三方面能力上做好准备——资源就是孩子得到的物质和经济资源,时间经历,知识、天分、人际关系等,这是决定他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首因;应用流程就是孩子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如何提出有洞察力的问题,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如何解决各种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等,这个因素虽然是无形的,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变成独一无二的人;价值取向就是孩子做事情的动机,包括信仰、家庭等,决定孩子们在生活中如何做决定。克莱顿举例说,如果一个孩子拥有开发应用程序的机器和知识,那就是他的资源,他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加以利用创造了新奇东西,如编写了一个定时灌溉草坪的程序,这就是他的应用流程,他花费宝贵的时间来开发程序,想要通过开发程序来解决他关心的问题,创造独特东西的愿望或者得到家长赞叹的期望都是驱动他做这件事情的“价值取向”。
看到这里,我不禁反思长期以来我们对待和评价孩子的一些不妥做法,过分强调考试分数,将我们的价值观强加于他,如对待电子游戏上。我儿子一直以来热爱打电子游戏,为这个问题家里曾经发生过很多次争吵和矛盾。我回忆起儿子曾经告诉我的梦想——开发一款属于自己的游戏,让很多人能快乐地在一起玩耍。他描述这个梦想时眼睛中闪烁着光芒,从克莱顿的理论看,他有价值取向——开发游戏、感受快乐,但是缺乏应用流程和资源,我要做的不是一味单纯制止他玩游戏,而是要引导他看到自己所缺少的资源——开发一款受欢迎的游戏需要哪些知识和经验?从这个方面出发,来帮助他学会将梦想与现实链接起来的思维方法和执行能力,这才是朋友式家长吧。
克莱顿在书中还提及了很多类似经济学理论,如“好钱坏钱”理论、“需要完成的工作”理论,并且一一将其与日常生活对应链接,说明了好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能帮助我们归类和解释,是一种规律,能引导我们做出决策——无论是商业上的还是生活方面的。
最后,克莱顿提到目标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目标能起到灯塔的作用,使员工的注意力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有效的企业目标包括“未来画像-认同感-标尺“三部分。对于我们的人生规划也是一样,要用战略性思维去面对实现目标过程中出现的机遇和挑战,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也许你要花费好长时间才能确定自己最终的人生目标,但这非常值得。
读完《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我最大的体会是,战略和能力、目标,不再是书面词语和空洞名词,它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贯穿于我们对待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每一天的方方面面。我甚至体会到,没有目标感和意义感才是不幸福的,真正的幸福应该来自于很好地知道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确定自己的战略和目标,并能坚持始终在此目标下生活。所幸书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但是给了每个有缘读到此书的人寻找答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