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首先介绍一下这个活动的背景,PMLab产品经理实验室是一个活跃于武汉光谷的互联网产品经理社群,这次联合众创空间创客邦举办了这次主打产品的黑客马拉松。参与者都是来自一线互联网产品从业者,在30个小时内,组队并完成从产品构思到项目路演的全流程体验。
面对这种高强度的比赛,其实更多的是考验团队的产品设计方法和执行力。我总是以为,Hackathon输出的结果并不是它的KPI,一个团队如何快速切入需求,如何思考这个产品方案,并且在挣扎中一步步走完从设计到运营的流程,以及最后的原型展示,更能帮助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产品落地过程。写下这篇文章更多的也是想梳理并记录下我们组是如何从0开始产出一个完成度比较高的项目——”帮帮助驾“。
| 团队建设及前期准备
带队进组的情况就不多说了,很多个人参加Hackathon的同学都会遇到的现场组队的问题,到了现场后一般会有一个破冰的环节给大家相互认识,这个时候一定要主动出击,加入别人的对话,介绍自己的职能并且询问对方的组队意向,不要因为怕尴尬而随意凑成一队。
另外,无论主办方有没有规定Hackathon的主题,我个人都不太喜欢提前讨论idea或是带已有方案进组,Hackathon的意义难道不就是把大家聚到一起从起跑线开始挑战设计一款产品吗?而且我认为之前的idea给组员带来的倾向性太大,无形中限制了大家的设计构思。
| 产品Hackathon设计流程
我们组开始产品设计的第一步不是马上就切入需求,而是确定一个项目的大方向,比如社交类电商类还是生活服务类。这时候让每个人轮流谈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有组员提出汽车陪驾的需求很大值得深挖,大家统一了一下意见就快速地决定了这个项目方向。把这个大方向当做老板给你的产品规划,一旦决定了后期必须毫不犹豫地执行,不要摇摆不定也不要回头更改。
1. 用户痛点
我们将方向细化后瞄准了那些已经拿到驾照而不敢上路的开车菜鸟,替他们解决找陪驾练车的需求。这个用户群可以更细分到25岁到35岁年龄段的职业女性,工作日晚上和周末有空闲时间,对于陪驾教练的资经验技巧以及正规合同和保险有较高的要求。由于Hackathon时间限制不大会有用户研究这个关键步骤,我们在建立用户画像的时候,主要通过结合亲身经历以及网络搜索来验证这个需求的真伪:
■ 专业汽车陪驾是否有必要?
■ 陪驾行业存在哪些问题?
这时我们已经有了目标用户以及函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设定客观场景为用户在首购车后的过渡期需要陪驾服务,然后我们明确了我们项目的用户痛点:
拿到驾照却没有经验的用户,在购车后需要上路时,找不到专业的、口碑好的陪驾。
2. 解决办法
我们运用了Google的Design Sprint方法,经过一轮头脑风暴后,得出了许多发散性的idea,比如大家说可以在朋友圈发帖寻求推荐陪驾,可以在大众点评上搜索,可以去驾校询问,可以旁观其他学员陪练并试驾,等等。这些idea力求越具体越好,甚至可以只解决大需求其中的一个小方面。我们将这些写满idea的便利贴放在一起Card Sorting,关于产品的功能、特点、使用场景等等,归类整理并讨论出几个最突出的section,这就是产品的初步框架了:
提供一个陪驾教练信息的平台,让用户可以根据时间段、位置、学员评价和价格选择陪驾服务,预约教练并支付后即可练车。
3. 市场数据
我们查询了艾瑞咨询、199IT等互联网数据网站,拿到了相关的机动车数据、驾考市场数据以及汽车消费者数据,验证了这个项目的市场可行性。
还可以写一段代码爬取一些竞品的交易数据,这是一个很好的粗略估计转化率的方式。比如作为一个主要竞品的58同城本地服务,我们试着抓取了一下它们的陪驾订单量以作参考。这里仅以武汉地区的58同城陪驾订单量为例,一共有27家陪驾机构,总共14919次预约,1964次评价。
4. 竞品分析
这里并不需要出一份完整的竞品分析报告,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分析竞品的战略方向和信息框架,大概地了解一下各产品的对比差异化,便于我们把握需求对应的功能点。
对于陪驾服务来说,用户关注的中心在于专业性和口碑这两个维度。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让用户看到陪驾教练的真实评价和接单率更能帮助他们建立使用产品的信任感。同时对于陪驾教练的资格认证以及绩效管控,并且完善售后服务比如客服通道也能更多地避免出现陪驾随意、不负责任的情况。
5. 产品定位
用一句话描述我们的项目“帮帮助驾”是干什么的:
既然定位是一个工具,值得要提的是,组织者规定了这次的输出产品是要以微信小程序的形式。小程序的特征是简单、干净、用完即走,十分契合找陪驾练车这种低频刚需的产品形态。而小程序的特殊属性包括二维码入口、微信流量导入、无法推送等影响也了我们对产品功能和后期运营方案的设定。
6. 产品功能
一个完整的产品是由N个层级不同的功能点组合起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断迭代的过程。而在产品马拉松中,我们要抓住一个核心功能点进行设计,这个核心功能点不是凭空设想的,而是基于之前提出的解决办法,结合竞品分析和产品定位所梳理出来的产品要完成的核心任务:
搜索陪驾教练 —— 查看教练信息 —— 预约练车
进一步我们完善了整个产品的信息架构和用户流程,为随后的原型制作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们将核心任务的流程单独划分出来。
• 搜索陪驾教练:登录“帮帮助驾”小程序 — 选择筛选条件 — 进入教练列表页 — 排序列表
• 查看教练信息:进入教练详情页 — 点击预约下单
• 预约练车:订单详情页 — 支付定金 — 等待教练接单 — 预约成功
将上述流程逐个分配给若干手机界面就是我们的产品原型框架了。
7. 原型
PoP原型,在纸上快速画出每个界面的线框图:
高保真原型:将PoP原型转移到Axure里面建立可交互的原型:
核心任务的信息架构:
核心任务的界面设计:
8. 竞争优势
在竞品分析中进行的差异化比较,给我们概括了目前陪驾产品针对用户的一些不同打法,也体现了不同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而我们推进这个项目所紧靠的目标一直就是帮助用户及时找到专业的、口碑好的陪驾,因此给“帮帮助驾”提出了四个“秘密武器”:
• 聚合资源:汇集多家线下陪练公司以及个人业务的教练资源。(仅陪驾教练,非驾校教练)
• 优化内容:对公司教练进行资质认证,对个人教练进行培训考核,实时更新接单状态,规范陪驾服务收费标准。
• 安全管控:保障性合同并提供个人陪驾保险,可附带车载摄像头等监控设备。
• 轻量:贴合找陪驾这种低频刚需以及时间敏感性目标用户,让用户用完即走,打开就约,约完就练。
9. 商业模式
关于汽车后市场服务链的思考:
很多人觉得维修保养、零配件、汽车金融保险、租赁、二手车等等才是汽车后市场,广义上说,新车从4S店开出来后涉及到的所有服务都属于汽车后服务。驾驶者练车上路跟洗车养车代驾查违章一样,是车辆生命周期中必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认为,陪驾与传统的驾考培训立足于车前市场有别,针对的是新车售出后驾驶者对于车辆功能和上路驾驶的熟悉过渡期,而目前这个垂直领域还存在空白点。究其原因,陪驾还只是作为畸形的驾考系统形成的一个附加产品,没有从整个学车市场脱离出来,存在和传统驾校学车一样各种乱收费、无监督的弊病。而抢占汽车后市场的陪驾服务,即有互联网+练车平台的信息透明化,解决了陪驾教练与驾驶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能通过陪驾教练与驾驶者、汽车建立的强关联性,关联很多汽车后市场的领域,例如美容保养和保险金融等等。这种领域互联,包括4S店和快修快保品牌连锁店等,也承担了陪驾服务的信誉背书,是日常客户引流的一大渠道。
10. 运营模式
运营的核心环节是首先找到我们的用户—即“拉新”。考虑到陪驾服务作为整个驾考和汽车服务链中的一环,而且又是经由微信小程序扫码进入,我们设计产品运营方案的时候也希望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打通并拓展进入其他的互联网汽车行业细分市场。比如与4S店合作可以让用户在购车时即可扫描二维码关注“帮帮助驾”,同时“帮帮助驾”也作为后交易增值服务帮助4S店完善了他们的服务流程,而我们都知道4S店的购车人群流量是巨大的,这其中的一部分就能变现为产品流量。而在汽车之家等媒体网站的市场投放和以微信公众号为主的有关新手初上路的内容发布,也能吸收更多的需求用户。
再者是“留存“和”促活“,让用户愿意留下来,然后持续地使用这个产品。我们主打的产品特点是用户能利用一些空闲的时候即刻地通过“帮帮助驾”来找陪驾练车,况且大多数人在3到4次训练过后便可顺畅上路了,强调陪驾练车的及时性、连贯线上线下的体验等等这些都可以当做是用户潜在价值的挖掘点。因此,在初期提供更有安全保障性的产品体系或者免费陪驾试用更能吸引新用户关注,获得信任。用户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熟悉产品并完成任务,最后还可以获得推广奖励,这也是口碑营销的一部分。
| 项目路演及总结
关于最后的成果展示,自己总结的几点经验:
1. 评委不是来看你们的创意有多好或者可行性有多大,是来看你们作为一个团队是如何运作的,如何提出想法、如何碰到困难并解决问题的。团队的协作执行力高于一切。把这个马拉松过程像场景叙事一样描述出来,让评委更有代入感。
2. 逻辑清晰地表达出产品设计流程,突出重点。比如我们这个强运营性质的产品,我就相对着重地阐述了商业模式和运营方案。
3. 不要花太多精力在原型制作上,把一个核心任务的交互模型做流畅就好,最好是能分成几个部分,和演讲的PPT内容相结合呼应,便于观众理解。
最后再感谢一遍我们的不二团队
# 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