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好人有好报,但实际上好人未必有好报,相反,我们还有“好人命不长,祸害遗千年”的说法。有些明目张胆的恶人确实幸福地活到了高龄(恕不举例)。对此哲学家蒙田非常有感慨,他说在我生活的周围就至少有三位恶贯满盈但活得很舒畅的老寿星。其实恶人得好报的观点,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有深入讨论。其实关于善恶的现实状况,我们自己的所见所闻往往更能说明问题。
有些人正直,但不受欢迎;有些人善良,但被人轻视;有些人诚实,但被玩弄欺骗,反之,有些小人能轻松赢得大众的青睐,有些邪恶之徒能赢得不少人崇拜,有些谎言成性者能轻松俘获人心……你服与不服,甘与不甘,现实就是现实。每一代人都在说:“邪不胜正!”但邪恶仍然大张旗鼓地存在于每一代人心中,只是它总戴着面具,我们经常是在上了它的当后才看清它的面目。
这里说的善恶,还不仅是指他人的善恶,也包含内在于我们自身的善恶。恶一直潜伏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像善一样坚韧而古老。我们总是根据道德伦理、宗教情感的标准来强调为善去恶,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常常被恶的本能所占据着。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没有犯罪,并不是因为我们有多强的正义感,而是因为我们害怕遭受由犯罪带来的恶果。想想,要是没有法律的惩戒,没有公道的强力支持,有多少人能保证不会选择杀人越货,奸淫放火?
有人说,生活条件好了就不会犯罪。是这样吗?看看那些贪官污吏,看看那些跋扈的富豪,看看一些生活优渥者,他们因为拥有大权、财富或优越的智识就弃恶从善了吗?不见得。有些人,拥有越多,反倒越善于作恶。所以一位格言家说,其实最能看出一个人本性的,是当他春风得意之时。
但在面对苦难时,好人与坏人的选择仍有云泥之别。对此亚里士多德有一段精辟的话,他说:
虽然好人和坏人遭受同样的苦难,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二者都遭受苦难,就认为这两种人本身没有区别。甚至在遭受同样苦难的情况下,在受苦受难的人们那里仍然有不同之处,,虽然面对同样的苦难,但善恶却不是一回事。就像同样是火,可以使金子发出明亮的光辉,也可以使秸秆化为灰烬;在同样的鞭打之下,秸秆被打得变细了,但谷粒却被打干净了;正像渣滓不能同油料混杂在一起一样,虽然都是用同样的压力从缸里压出来的。同样是极大的苦难,可以使善得到证明、净化和纯洁,而使恶遭到诅咒、 毁灭和根除。
尽管坏人未必如亚里士多德说的会遭到“诅咒、毁灭和根除”,但亚里士多德的话却却隐含着一种使我们感动的高贵情愫,即善的品质经过磨炼后会熠熠生辉,恶行却不过是人天性渴望放任自流的一大表现。因此,真正的善行总是高贵的,而恶,说到底,它的本质不仅在于坏,更在于它骨子里的平庸和自我作贱。
不仅针对苦难,在所有牵涉到善与恶的选择之中,善行(包含良知)都具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恶则是一种彻底的现实主义和投机主义。这种彻底的现实主义,它的哲学根底就是绝望的虚无主义,而真正的善行总是洋溢着人类可以携手并进的乐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