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原文】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超我而外在。对精神界向往的最高发展有宗教,对物质界向往的最高发展有科学。前者偏于情感,后者偏于理智。
【感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所谓的向往也就是理想。钱先生所讲的“向往”更像是人类这个群体的向往、向往。因而,这里的“人生”更像是人类的命运。例如宗教与科学,均是针对人类整体而言的。但是,宗教与科学又无不体现于个人的“人生”与“向往”之中。
【原文】人生一般的要求,最普遍而又最基本者,一为恋爱,二为财富。······追求恋爱又是偏情感,软心肠的。而追求财富是偏理智,硬心肠的。追求的目标愈鲜明,追求的意志愈坚定,则人生愈带有一种充实与强力之感。人生具有权力,便可无限向外伸张,而获得其所求。追求逐步向前,权力逐步扩张,人生逐步充实。随带而来者,是一种欢乐愉快之满足。
【感悟】这一段好似回到回到个人的“人生”问题。钱先生将人生一般的要求概括为“恋爱”与“财富”,这都是具体而明确的。其实,人生的追求不止恋爱与财富,还比如权力与地位,当然一旦恋爱与财富,权力与地位变得可转化,可交易,问题便就出现了。其实,人就在追求中获得自我认同,恋爱与财富产生的认同正是人之所需。但需要一旦转化为欲望,难免欲壑难填恋爱与财富的含义无限的扩大,这都是拜人的欲望所赐。恋爱转而为情欲,财富转而为物欲。
【原文】生命自我之支撑点,并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在生命自身之外,这就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虚。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的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强力只是一个黑影,充实只是一个幻觉。人生意义只在无尽止的过程上,而一切努力又安排在外面。外面安排,逐渐形成为一个客体。那个客体,终至于回向安排它的人生宣布独立了。那客体的独立化,便是向外人生之僵化。人生向外安排成了某个客体,那个客体便回身阻挡人生之再向前,而且不免要回过头来吞噬人生,而使之消毁。
【感悟】这一段话,最能说明我们今日之存在的问题。钱先生的一生,学问与人生都很通透。这里讲的实际上我们的通病,尤其是在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所追求的无非是“身外之物”,我有时觉得即便是在法律上,主体也再不断地被客体化,不断的变成可交易的利益,例如不断丰富的人格利益,正在吞噬着主体。“人”俨然已经不存在了。而在现实生活中,欲壑难填,人便追求无止境。但是这却会带来主体自身的空虚,有些东西不是消失,而是转化,渐渐成为心灵的负担,反噬心灵之宁静。
第二部分
【原文】你若要向内,又有无穷的内展开在你的面前。你进一步,便可感到前面又有另一步,向外无尽,向内也无尽。向内的人生,是一种向后的人生。然而向后还是向前一般,总之是向着一条无限的路程不断地前去。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而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向外的要在外建立,向内的则要把外面拆卸,把外面遗弃与摆脱。
【感悟】人生无论是向外求,还是向内求,都会带来人生的虚空幻境。向外求,最终如同行尸走肉,没有灵魂。向内求,最终只能看破红尘,碌碌无为。其实,一部《红楼梦》就能够让我们看到百态人生,最终也只是“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求官的,求名的,求利的,都逃不出命运的审判。向外与向内,都可能会趋向于无限,无限的东西就意味着空虚与虚空。
【原文】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洒落的人生,最后境界则成一大脱空。向外的人生,不免要向外面物上用功夫。而向内的人生,则只求向自己内部心上用功夫。然而这里同样有一个基本的困难点,你若摆脱外面一切物,遗弃外面一切事,你便将觅不到你的心。你若将外面一切涂饰通统洗刷净尽了,你若将外面一切建立通统拆卸净尽了,你将见本来便没有一个内。
【感悟】无限的前进与无限的退后,无限的向外与无限的向内,都会让我们无所依赖,进而无所适从。更好的状态可能是取消这种无限性,而是将二者进行一个调和。身外有物,心内有依。而不是走向绝对无限的境地。身无长物,孑然一身,心内无依,涅槃无果。就如同现在的佛寺也无法超然于红尘之外,也成了名利场。有人讲,诗意的栖居,但应该也不是梭罗《瓦尔登湖》式的离群索居。
第三部分
【原文】中国儒家的人生,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也不偏向物。他也不屹然中立,他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他的前进也将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因此儒家思想不会走上宗教的路,他不想在外面建立一个上帝。他只人性由天命来,性善,说自尽己性,如此则上帝便在自己的性分内。
【感悟】钱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践行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有时候阅读钱先生的皇皇巨著,令人不胜感慨。文化就是内化于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儒家所塑造的人生是否可以调和人的向外与向内所造成的空虚与虚空的呢?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生课题。我们到底该如何安顿自己?不止是灵魂,还有那些身外之物,儒家似乎告诉我们一个极简的道理——活在当下。
【原文】他们有一个辽远的向往,但同时也可以当下即是。他们虽然认有当下即是的一境界,但仍不妨害其有对辽远向往之前途。他们悬至善为人生之目标。不歌颂权力。他们是软心肠的。但他们这一个软心肠,却又要有非常强韧而坚定的心力来完成。这种人生观的一般通俗化,形成一种现前享福的人生观。
【感悟】读《论语》,我们可以从那些穿越千年的只言片语中读出兴趣,读出可爱,读到智慧,读到人生。钱先生终生阐释与发扬传统文化,我几次都说过读先生的作品就如同智慧之泉流入我们枯燥的心田,让我们被先生通透的灵魂所打动。就如先生的这一本《人生十论》,先生的十论娓娓道来,却发人深省。如何完成我们的人生,如何安顿我们的生活,这些细碎的文字,都会给我们别样的感动与思考。阅读,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原文】福的人生观,似乎要折损人们辽远的理想,似乎只注意在当下现前的一种内外调和、心物交融的情景中,但也不许你沉溺于现实之享受。飞翔的远离现实,将不是一种福,沉溺的迷醉于现实,也同样不是一种福,有福的人生只要足踏实地,安稳向前。
【感悟】钱先生告诉我们福的人生观就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调和——足踏实地,安稳向前,最好的状态就是有一种理想就是现实,“忠于理想,面对现实”大概也是比较恰当的诠释。身外有物,能够寻找;内心安稳,能够依托。向外求,不为其所累。向内求,不为其所遁。此所谓有福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