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通乡村教师的寒假之教育盘点
今儿是寒假第一天,从早上开始我便陆续收到班上孩儿们问候的消息。透过语句可以读到他们的心情有的是确幸,有的是喜悦,有的是烦恼,有的是忧伤……而我就是他们各种情绪的出口,他们忠实的倾诉者!脑海里不禁回想起过去一学期里每天与他们朝夕相处、点点滴滴的场景,果然唯有分别才更显情重!一直以来,我始终认为自己不是在教学生而是在教育中修行。
苏霍姆林斯基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塑性”。作为一名教师,不能选取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该选取适合学生的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批评或表扬都要深浅有度,用心寻找突破口,因材施教。也许就是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在不经意间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和关系,到达心灵的沟通,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在乡村中学繁重的教学任务下,需要我们教师用心的去分析学情,去备好每一节课,这不仅仅是对教师的爱心、耐心与细心的考验,亦是对教师创造力的锤练。因为,我们每一个教师应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充满创造力的孩子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很明确的一点是,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既有各种信息的发出和反馈,又有情感的相互交流。教育学生的前提是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所以,一切当从“了解”开始。如果老师不能了解、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增加施教的难度。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或教育氛围,是使知识和技能“入心”、“入脑”的基本前提。而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尽力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感受着学生的感受。应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在严爱中把握好批评的艺术与方法,尽可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捕捉学生“闪光点”,对“问题”生来说,他们的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教师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问题生”的“闪光点”的出现,而应主动地抓住或创设条件,诱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哪怕只是闪电般的那么一瞬间,也往往是“问题生”转化的最佳时机。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说”告诉我们:人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接纳、尊重和认同,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都是人的基本需要。由此我认识到,每一个后进生其实也有被需要、被关怀、被理解、被尊重、被认同的需要,只是因为长期以来一向被老师和家长轻易地否定、批评,导致后进生产生“破罐子破摔”、“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不负职责的糟糕想法。而我要化解这种不利的教育局面就需要倾注全部的爱心去感化他们,循循善诱,和他们交朋友,促膝谈心,消除他们心中的隔阂,让这些学生对老师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理解老师的教育,自觉地去转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认识到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既是理性的研究者更是感性的实践者。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虽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润物虽无声,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身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重要而深远。面对班级里一个个性格各异、个性鲜明、可塑性强、活生生的初中学生,我们需要透过唤醒、引导、鼓舞等手段来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乃受其教”,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获取知识和技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只愿自己是学生心中的一束光,照亮他们前行的求真、求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