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崇高
1. 新的审美观
如同其他时代,新古典主义认为美是我们感觉为美的事物本身的特质,因此,新古典主义回归于“变化中有统一”、“比例”、“和谐”等古典主义定义。
18世纪则流行其他用语:“天才”、“品味”、“想象”和“情怀”,可以看出一个新的审美观正在诞生。
美出于主体对客体的感觉、美与感官密不可分,是各种哲学圈共通的主导观念。同时,在各种哲学圈里,崇高论也地位渐显。
2. 崇高是伟大灵魂的回响
首先讨论崇高者,是大概生卒于1世纪托名朗吉努斯的人(Pseudo-Longinus),但崇高这个观念直到18世纪中叶才有人特别措意。
依朗吉努斯之见,崇高乃宏伟、高贵的热情(如荷马史诗或伟大古典悲剧中所见)的表现,使艺术品的创作者与体会者情动神驰。
3. 自然里的崇高
这时期,审美快感的世界分裂为二:美与崇高,虽然两者并未截然分开(如美与真、美与用、美与丑之截然二分),因为崇高的经验带有许多先前归于美的特征。
4. 废墟诗学
18世纪下半叶是哥特式建筑兴盛之季。相形于新古典主义之比例,哥特式建筑望之不成比例、不规则。也正是对不规则、无定形的爱好,导致欣赏废墟的新品味。文艺复兴时代热爱古希腊废墟,因为通过废墟,可以远窥昔日原物之全貌;新古典主义运动尝试重现那些全貌。
5. 文学上的“哥特”风格
好尚废墟与哥特式风格,不只是视觉世界的特征,也扩及文学:其实,18世纪见证了“哥特”小说的兴起,以倾圯的古堡、修道院与魅影幢幢的地窖为背景,写夜间异象、阴森的罪行和鬼魂。
6. 柏克
崇高这个主题的传播,贡献最大之作,当推柏克(Edmund Burke)的《崇高与美的观念起源之哲学探讨》(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此作初版于1756年,再版于1759年。“以任何方式激起痛苦与危险之念亦即,任何恐怖、富于恐怖之事物,或以类似恐怖的方式运作的事物都是崇高之源,亦即,能产生人类所能感觉的最强烈情绪。”
7. 康德的崇高论
最精确界定美与崇高之异同者,是写《判断力批判》(1790)的康德。据康德之意,美有如下特征:非关利害的快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及没有规则的规律性。
第十二章:浪漫主义之美
1. 浪漫主义之美
浪漫主义式的美表现一种心态,从塔索与莎士比亚开始,中间经过波德莱尔与邓南遮,下至超现实主义的梦幻之美,以及现代与后现代的媚俗品味,主题多变,而万变不离此一心态。
2. 浪漫主义的美与旧传奇的美
“像旧日的传奇”:17世纪中叶,此语指的是以中世纪为背景的骑士传奇故事,对立于新的感伤小说。这种新小说诞生于巴黎的沙龙,深深影响浪漫注意的美感意识,其主体则是激情与感伤的融合。
3. “我不知道是什么”的模糊美
浪漫主义不描写自然之美,而是直接体验之,跃入其中感受之。夜的忧郁最足以表现人沉浸在弥漫于万有的大自然中的情绪,浪漫主义者于是酷爱夜行,以及月下不安的漫游。
4. 浪漫主义与反叛
最直接表现这些潮流之地是德国,此即狂飙突进(Sturm und Drang)运动。狂飙突进运动反对启蒙时代的开明专制,因为知识阶级在道德与观念上都已从宫廷贵族手中解放,而开明专制拒绝承认知识阶级有正当存在的空间。
5. 真理、神话、反语
浪漫主义的冲动获得“正常化”,黑格尔自己在其中扮演一个有意识的角色,因为他提出一些美学范畴来讨论浪漫主义,但那些范畴对整个浪漫主义的看法是扭曲的,影响甚久。黑格尔将对无限的向往与“美丽的灵魂(beautiful soul)”的观念相连,此词意指其人虚幻,躲入一个内在世界,避开与现实的一切道德对峙。
6. 阴暗、丑怖、忧郁
施莱格尔反对古典主义理想化的美,主张美应该令人感兴趣、有特色,他并且由此提出“丑的美学”。莎士比亚的力量,相较于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力量,正寓于后者表现纯粹的美,前者的作品里,则美、丑并在,而且每每伴以丑怖。
7. 抒情的浪漫主义
美与死亡的典型浪漫主义结合,经由瓦格纳(Wagner)的悲观而特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