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包括:能在大多数情况下维持或增进关系,并借此实现自己的目标。换言之就是,沟通能力是一种既要留心他人又要考虑自己的获取平衡的行为。成功的沟通者并没有固定的形象,就像世界上的好音乐或艺术有着各种不同的门类。沟通能力依情景而定,若因为一时的苦恼就下结论“我是一个失败的沟通者”未免太以偏概全了。生物因素对于沟通风格的影响是固定的,但是影响沟通能力更大的是人人在后天可习得的技巧。
沟通高手的特质:
拥有多样的行为反应:一个情景,一个人可以有不同的反应,如果每次都是同一种反应,那么也太古板了。就像只会弹奏一种旋律的钢琴师或是只会做特定几道菜得厨师一样,他们被迫使用那少的可怜的方式进行回应,不管最后成不成功,都一再重复,不知变通。
挑选恰当行为的能力:影响因素大概有三种,首先沟通的情境,如适合在单身派对上说的笑话如果拿到葬礼上,下场将会无比尴尬。其次你的目的,如果你想和新来的邻居增进关系,那么邀请他共进晚餐是不错的决定,然而你如果是想保留自己的隐私,那么和他礼貌相处则更好。最后对他人的认知。如果你和一个值得信赖的老朋友,则会直率的说出心里话,如果面对一个非常敏感的人相处,你做决定则要非常谨慎。
表现行为的技巧:即使根据情境挑选了合适的沟通方式,那么表现所需的沟通技巧也是狠必要的。说和做有很大的差异。通常会经历这四个时期:意识觉醒期、笨拙期、熟练期、整合期。
认知复杂度:这个这样来解释,一个朋友对你不满,你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猜想她对你不满的原因,二不偏执于一个,这样就会避免反应过度。
同理心:指的是如同对方那样去感受与经验对方的处境。
自我监控:即自省,将自己的意识部分地抽离出来,并以一种超然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但注意过度的自我监控也会产生问题。
承诺:这是重视人际关系的表现,同时愿意倾听对方的意见,愿意花时间陪伴对方而不是敷衍应对。
你对自己的认识很大一部分是由你对自己的感觉组成的。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与感觉都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自我概念就是指你对自己所持有的相对稳定的知觉,就好像一面特别的镜子,不仅反映对你的身体特征,也反映出如情绪的状态、天分、喜好、厌恶、价值观、角色等等。如果自我概念是指你认为自己是谁,那么自尊则是你对自我价值的评估。即使同一种自我的特质,在高自尊与低自尊的人分别看来,都呈现不同的解释。低自尊的人想的是别人一直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他们,而高自尊的人认为别人会觉得他们这些是好的,并且期望被他们接受。同时,低自尊的人有时候还会敌视别人,因为这些沟通者唯一能抬高自己的方法,就是贬低别人。无疑高自尊有明显的好处,但不能简单的认为高自尊会带来人际关系的成功。如果一个自我价值感膨胀的人某种自我价值并不受欢迎的时候,就很容易激怒别人。
生物性与自我:30%遗传,70%环境。儿童时期被定性为害羞的人长大成人后,面对新的情境时,大脑还是会像幼时一样出现明显的神经反应。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从与我们相关的人那里得到的信息在塑造我们的自我概念时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社会科学家用镜像这个隐喻来对反映评价下定义: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得出的滋味概念反映的是我们认为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可爱和没能力,很可能是因为他人释放了破坏自我的信号。最听话的就是小孩子了,他们并没有自我认同的能力。这些形成自我概念的原则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持续进行,特别是来自社会科学家所说的重要他人的信息。想想到你所记得的人对你的影响,就可以看出重要他人对你的评价是特别有影响力的,家人就是重要他人最典型的例子,由他们释放的破坏滋味的信号也格外伤人。如果在青春期阶段父母注意与子女保持良好的亲子沟通,将有助于子女建立正面的自我概念。同时,我们也通过社会比较来形成我们的自我形象,即依据与他人对照的方式评估自身。但是,我们究竟是优于别人,还是劣于别人,这其实完全取决于我们拿来与自己做比较的那些人。尤其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他们包括很多人拿不合理的标准要求自己,并为此遭受痛苦。完美主义的人的自我概念时在重要他人的苛求下被塑造起来的。与此同时,社会比较也决定了我们要和别人相同或不同。如对于那些想要提升关系品质的成人来说,若是发现他们的家人和朋友意识不到或者不承认改善关系的必要性,那他们也会觉得自己是怪胎。最后要提的就是,有些事实显而易见,并不需要别人来告诉他。但必须指明的是,自我概念的那些词语很大程度要是取决于别人的意见,同时,即使你的很多特征确实很容易被观察到,但是如果没有人看重它们的话,你就根本意识不到它们的重要性。
自我概念的特征:A、自我概念是主观的,有人会美化,有人更苛刻。原因大概有如下:过时的信息、歪曲的回馈,歪曲的信息会创造出比实际更好或更糟的自我形象。负面自我形象的一般成因是父母的过度批评、朋友们的刻薄评论、老师的心不在焉、雇主的过度要求。另外,一个自我意识膨胀的小孩很可能有一对过度溺爱的双亲。某个自认完美的管理者,很可能是因为他的助理为了保住饭碗或得到计生而给了它大量不真实的赞美;完美主义,对于孩子来说,天真地相信每个人都是完美的,只有自己自己并非如此,或者得到这种暗示,一个适应性良好、成功的人事不会犯错的;社会期待,做人要谦虚,社会把那些诚实欣赏自己优点的人是自我吹嘘者或自高自大者,到最后我们队自己的看法会比真实的自己糟很多。避免陷入过分批判自我这个陷阱的方法就是认清自己的优势所在。B、自我概念抗拒改变,拥有高自尊者都会优先寻找讨他们喜欢的人做伴,而低自尊者会屈从自己,选择跟不喜欢的人做伴。这意味着我们很少能学着去认识“真实”的自己,反而会强化熟悉的自我概念。同时,即使新的自我概念比过去的更讨人喜欢了,人们还是倾向于那过时的自我知觉。如一个女生在摘掉牙套后宛然一个美女,然而她还是认为自己是丑女。
我们评价关系亲密与否的一个方法是依据我们和对方共享了多少信息来决定的。自我坦露是指有意透露与自己相关的信息的过程,而且这些信息通常是重要的、不为人所知的。首先,自我坦露必须是有意的。如果你偶然地向一个朋友提起你正在考虑辞职,或者你的面部表情泄露了你试图掩藏的恼怒,这些都不能算是自我坦露。其次,这些信息必须是重要的。如胡扯都就不能算。最后一个要求是这些信息要不为人所知。
自我坦露的模式:社会穿透模式,在一段随意的关系里,你们谈论的话题范围也许很广却无法深入,在一段较为亲密的关系中,你们可能只对一个领域进行深入的探讨,而在最亲密的关系中,你们互相坦露的内容不仅有深度也有广度。阿尔特曼和泰勒将一段关系发展的过程看做一段从边缘向圆心运动的过程。什么导致你自我坦露的某些信息比其他信息更深呢?首先,于接受者而言,有些信息比其他信息更“有特殊意义”,其次于诉说着而言,是指信息的隐私程度,如果你分享的信息只告诉了少数比较亲密的人,甚至你透露的是从未告诉过任何人的信息,则更深了。一般来说,陈述事实要比套用陈词滥调的坦露程度深,给出观点要比陈述事实的坦露程度深,而陈述感受如我感觉有时比较孤独要比给出观点的程度更深;审视自我坦露的另外一种方法叫做乔哈里视窗,想象一个框架里,这里包含了你所有有待了解的、关于自己的一切:你的好恶、目标、秘密和需求等。继续分可以分为自己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的,也可以分为别人知道的和别人不知道的。最后呈现出一个由四部分组成的分区。第一部分是开放区,第二个部分是盲视区,第三个部分是你的隐私区,第四个部分是未知区。同时,若一旦你发现自己以前没有察觉的天赋、才能与弱点时,这些潜在的特质就从“未知区”移到了“开放区”。
当面对两个人争执不下时,可以采用枕头法。如筹办一场婚礼,究竟是办大还是办小。沿用以下五个立场。立场一:我是对的,他是错的。婚礼只有一次。立场二:他是对的,我是错的。盛大的婚礼将拖后买房至一两年后。立场三:我们都对,也都错。婚礼再大也无法面面俱到。立场四:这件事其实不重要。准备婚礼其实和婚姻生活是两码事儿。显然婚后如何生活显然更重要,包括日后一起做的决定,如孩子和工作。立场五:以上立场都有真理。在不再局限于自己的视角时,我开始认识到这场争执中任何一方赢了,结果都会伤害到另一方的感情。即使没找到好办法,但是我应该把焦点放在真正重要的目标上,即维持彼此互敬互爱的正向关系。
无助益情绪的来源:生理因素、情绪记忆与自我内言,即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不是与陌生人相见或被情人抛弃的事件使人感觉不好,而是他们对那些事件所抱持的信念造成的。重新评估的方法称为理性情绪治疗法。假设这样个场景,有人给你取了个绰号。然后,你开始会觉得难受。但是你可以重新评估。这样想,给你取绰号的朋友是精神病院的病人。这时,你听到绰号的反应就是同情而不是难过了。
无助益情绪的另一个重要来源:非理性思考。具体有以下7点。完美的谬误,追求完美,会觉得只有完美的样子别人才是喜欢的。这样做,不仅很累,同时有天强装完美的你漏了马脚,人们反而觉得你不真诚。这是何必。赞同的谬误,赞同的谬误是非理性的,它隐含着一种意味,仿佛只要你忽视自己以取悦他人,他们就会更尊敬你和喜欢你。然而,并非这样。你可以这样想,人们会高度评价那些一再否认自己的需求以换取赞同的人吗?这些的人很难得到真诚的感情和尊重。同时,假设你表现的某一种方式被某人所赞同,但另一个人只接受相反的行为,那时你会怎么做?但是,并不是让你过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考虑他人的需求仍然是重要的,但是当你为了追求这些目标而抛弃自己的需求和原则时,这个代价就太高了。应该的谬误,指不能区分“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这导致三个恼人的后果。首先,导致不必要的痛苦,因为不断渴望理想的人,很少满足于他们已经拥有的东西和他们现在的样子。其次,只是抱怨没有行动,会让你不想做任何事改变不满意的状态。最后,这种抱怨会使得痛恨喋喋不休的人建构一种防卫的氛围。告诉人家你喜欢什么,会比说教更有效用。过度推论的谬误,包含两种,一种出现在我们基于有限的证据而作出推论。第二种推论的类型发生在我们夸大缺点的时候。如“你从来不听我说,你总是迟到,我无法思考任何事。”因果论的谬误,基于一种非理性的信念,即认定情绪是由他人而不是一个人的自我内言引起的。如你坚信自己是引起他人感觉的唯一原因,未免太自恋了。准确的说,他们用自己的感觉回应你的行为。无助的谬误,这时应将大多不能的陈述换成不愿意或者换成不知道怎样。很多不能是不想改变。灾难性预期的谬误,一旦你开始预想灾难性的后果,自我应验预言就会开始建立。避免灾难性预期的方法是紧接下去想一想即便你的沟通失败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